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
不求不助
□苏长兵
  在骑车上下班的途中,我常常遇见很多逆向骑行的人,有骑自行车的,也有骑电动车的,还有骑摩托车的,这已经是见怪不怪了。有时候,在较窄的非机动车道或者遇上修路的地方会车,会很艰难,不得不减速,甚至还得停车让道。
  我向来主张凡事尽量与人方便,能让则让,包括类似这样的会车情况也是。但我渐渐地发现了一种很不合理的现象:当我遇上逆向骑行过来的人,远远就减速靠右避让,有时遇上路窄还不得不停下来时,对方却不仅照样骑在路中间,而且丝毫没有减速避让的迹象,还搞得理所当然似的。
  我显然不能纵容这种现象,因为对方已经严重越界了。当我尝试着远远就连续响铃预警、减速但不刻意让道时,我发现对方“乖乖”地减速、让道,甚至靠边停车了。看来,这种来自外在约束的“他律”还非常重要,能促进个体在某种外部压力下,被动地守好自己道德与规范的边界。
  后来,在骑行的路上,我开始守住我的边界。我想,如果都这样坚守的话,或许逆向骑行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少呢。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也有个边界,而且很容易被忽略。生活里,那些自以为是的“关心”或许已经越过了他人的边界,因为关心与打扰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是关心看起来光鲜一点而已,但实际上,有时候两者很难分得清楚。
  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关心、帮助、行善,做不做是我的事,接受不接受是你的事,反正我是一颗真心,你好自为之吧,别不识好歹啊。这种未经他人允许的做法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强盗”行为。不顾他人意愿和感受的关心与照顾,更多的时候,或者说更大的成分,是越过了他人的界,而快乐了自己的心。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应该拥有自己的领地,这片领地任何人都不能越过或侵犯。在这个区域里,他是主人,他有足够的自由和权利。在遇到冒犯时,他可以理所当然地、坚决地说“不”;即便是对方认为的“关心”或者“善意”,如果他不想接受时,他也照样可以拒绝,而无需任何理由,甚至他都不必过于礼貌和谦卑。
  开车的老司机就经常告诫新手:在没有任何隔离物体的公路上开车时,千万不要为了安全而一味地向道路的右侧退让,而要坚持在道路的中间行驶,以确保遇到突发情况时有足够的避让空间,从而不伤及道路右侧的非机动车和行人。
  把握好边界并非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这既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与并不熟识乃至陌生的人相处时,很容易注意尊重他们的边界;恰恰到了熟识乃至亲近的时候,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就越过了他人的界限,而且还理直气壮。
  人际交往中,有两种非常极端却很常见的越界现象值得注意:一种是喜欢占他人便宜,在他的标准里,你我不分,逻辑不清,随便越过他人的界限,我的当然是我的,你的也照样是我的;一种是做烂好人,不分情况,对谁都好,从来不得罪人,别人也不把他当回事,更别说尊重了,乃至成为他人情绪发泄的垃圾桶,忍气吞声,任人宰割。
  比较健康而良性的交往应该是建立在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空间的双方之间,他们不会去侵犯对方的边界,包括一切爱、关心、帮助、行善、慈悲的名义和形式,而是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理性地给予帮助或建议,绝非感情用事,或者强迫对方接受。
  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原则,叫“不求不助”。乍一看,会觉得心理咨询师冷漠无情,没有社会责任感,其实真实情况并非如此,这恰恰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之一。“不求不助”的意思是说,在来访者表达求助的意愿之前,心理咨询师不必主动对其进行帮助,因为在他还没有表达请求帮助改变的意愿前,心理咨询活动无从开展。这一原则严格要求心理咨询师必须了解自身的能力和职能界限,一定不能做超越自己能力和职能范围的事。
  “不求不助”体现的是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充分尊重,也是为了保证咨询的质量与效果。在“不求不助”的背后,存在一个很严肃、很重要的伦理价值问题: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做自己的主人,按照他自己的愿望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即使在心理咨询师看来是“病态”的愿望和“病态”的生活。
  守住边界,才有可能建立安全可靠、独立尊重、有责任、有温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