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
扇子
□吴兆敏
  友人送我一把折扇,竹制的扇骨,染成黑色,结实得很。展开,厚纸扇面上是某景区的动态线路图。随手扇了几下,凉风扑面,找到了“动摇风满怀”的感觉。
  现在用折扇扇风纳凉的少了,古人的“怀袖雅物”如今更多的价值是宣传的媒介,成了旅游纪念品。
  那天上街,遇到身穿马甲的志愿服务者正在分发团扇,随手要了一把,扇柄是塑料的,扇面也是,扇面上印着“友爱美好”四字,这团扇成了传播“小城大爱”风尚的载体。
  去年去山西,在大同古城,我和女儿在售卖漂漆扇子的店铺门口驻足。陶缸里水面上漂着五颜六色的漆。圆形、长方形、花瓣形、椭圆形、芭蕉式、桐叶式的白色团扇,可任选。拎着扇柄,将扇面浸入水中,轻轻移动,各色彩漆附着于扇面之上,俨然就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这种随机随心创造的艺术,给人一种打开盲盒般的感觉。
  斜阳照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看女儿漆扇轻摇、步履盈盈,我在想:如果女儿换上裙裾飘飘的汉服就更美了。
  窗外,烈日耀眼,知了在鸣叫,越是炎热叫得越欢,此起彼伏,声声刺耳。房里有空调,凉风习习,自从人类发明了这智慧的宝物,扇子多半躺着睡大觉了,有些扇子已经或行将成为一种记忆,不免怀念起小时候夏天的扇子来。
  “扇子扇凉风,日日在手中。有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上世纪七十年代,刚上小学时听过的这首民谣不知传了多少年,传了多少代,也不知从哪传来的。大江南北,关于借扇的民谣版本很多,但大意都是扇子是消暑好物哪舍得借。酷暑天气,有一把扇子在手,无疑是一种享受。
  从写满字的作业本上撕一页下来,跟着大同学学着叠纸折扇,薄纸折成的小扇软软的,贴着小脸使劲扇,亦有一丝凉意。那是年幼时学的第一门手工活。
  麦秆扇是小时候老家夏天的必备。小麦收割后,取没有裂缝的麦秆,放入沸水煮一会漂白后再晾干。麦秆在心灵手巧的母亲手中纵横交错上下翻飞,编成长辫,然后盘成圆盘,用细线缝制成扇面,周边用布条包上耐磨。麦秆也可染上红色、绿色、蓝色,编出好看的图案。取一截竹片剖开,一边长一边短,夹住扇面,用针线固定,一把麦秆扇子就成了。几个姐姐在母亲的指导下,也成了编麦秆扇的好手。也有用棕树叶做的扇子,比麦秆扇子简单多了。把棕树叶剪成圆弧状,边缘用布条缝上。坚硬的棕树秆子就是天然的扇柄,虽然粗糙但耐用。
  麦秆扇子人手一把,不用争抢,也没人来借。若有客人登门,递上一把扇子。“这天太热了,快扇扇吧。”从地里干活回来的父亲坐在小板凳上,光着膀子,汗流浃背,我站在父亲身后,一双小手握住扇柄对着父亲的脊背“呼哧呼哧”使劲扇,汗收了,父亲笑了。有时也会偷懒,坐在姐姐的身边,享受一下“一人扇二人凉”的待遇。
  月亮照着小山村,小孩子们在门口的“坦”上嬉戏打闹,大人们拿着扇子唠着家常。扇子扇凉风,还可驱赶“偷袭”的蚊子。
  离开年少时生活的小山村三十多年了,儿时的麦秆扇子早已消失在岁月里,但依然稳稳地留在记忆深处。那些“广告”扇子还有一个用处:泥炉炖肉、炭烤山芋时可以“扇风点火”。
  小区树荫下,几个老太太坐在那儿乘凉聊天。一个老太太一手扶着婴儿车前后移动,一手拿着蒲扇轻轻扇动。小推车上婴儿睡得正香。喜欢这样温馨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