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稻粑是用发了芽的稻谷制成的米粑,小时候在乡下,我就吃过。
双抢时节,庄稼人将割下的稻禾铺放在田里晾晒,待傍晚时挑回晒场。过了晌午,天气突变,下起雷阵雨,那些来不及挑回家的稻子,转眼间被雨水淋湿、浸泡。几乎一夜之间,湿漉漉的稻谷就破了口,露出嫩生生的白色芽苞。
发了芽的稻谷没有营养,不能用来煮饭,扔了又可惜,于是便废物利用——制作芽稻粑。
将发了芽的稻谷晒干,舂成粉,筛去稻糠,兑水搅成糊,做成米粑。向铁锅里倒入菜油,烧热,将米粑贴在锅底,小火慢慢烤,一边烤一边不断翻边,待米粑由灰白色变成暗褐色,两边焦黄结壳时,就可以出锅。刚过锅的米粑散发着稻米香,轻咬一口,感觉有些粗糙,那是没有筛尽的稻糠的味道;再慢慢嚼,便会嚼出丝丝甘甜,那是稻谷胚芽里的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的缘故。粗糙的芽稻粑,因了它的香甜,吃得我满口生津,那种舌尖上的体验,至今难忘。
如今种田实现了机械化。水稻的收割、脱粒、清选,都由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完成,即使脱下的稻谷有些潮湿,也有烘干机组进行烘干。双抢割稻,再也不用担心稻谷淋雨发芽,再也用不着吃芽稻粑了。不过我还是时常想起童年的芽稻粑,那里面藏着一丝苦涩,也藏着一丝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