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季宇
新年伊始,六集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在央视和安徽卫视同步播出,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我作为总撰稿,参与了该片创作,回顾这段经历,感触良多。
该片是一部建党百年的献礼片。它立足金寨,缅怀革命先辈,致敬开国将军,全景式展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血与火的岁月,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这一题材决定了该片宏大、厚重的史诗风格基调,因此难度很大。首先是表现的内容时间长,跨度大。从建党之初,历经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抗美援朝,前后30多年。其次,人物多、事件多。金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国第二大将军县。在这块土地上先后涌现了12支红军队伍,如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等,共有59位开国将军,而围绕59位开国将军的人和事更多。在战争年代投身革命的金寨儿女更是数不胜数,仅被追认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11093人。因而这里被誉为“两源两地”(即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又称“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那么,如何在六集的篇幅里呈现如此博大的红色遗产和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并非易事。这里有一个结构和视角问题。我受邀担任总撰稿,是在去年夏季。当时我刚写完一部反映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正好有空,吴斯导演来找我,我便答应下来。在这之前,该片制作团队已进行一年多的先期准备,包括案头工作和采访拍摄,使整部片子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在结构上,他们以59位将军为主体,以个体的命运为切口,进而折射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文学创作上有一种“散点透视”的写法,这个片子恰好暗合了这个技法。我用一个不太准确的比喻说,该片是以59位将军的人生为经线,以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为纬线,从而构成了一个宏大而又鲜活的叙事,使整个片子有了突破和新意。如今,我们看到的播出片子,不仅有宏大的历史讲述,更有细微鲜活的人物故事呈现。或者说,这是一部以鲜活的人物故事构成的宏大历史叙事。有人称之为点面结合,以小见大,诚哉斯言。
纪录片对真实性有严格的要求,何况这是一部严肃的红色纪事,不容有半点失实甚至不准确。为此,该片拍摄团队在史料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走访了许多党史专家,对片中的内容、故事,包括台词都进行反复考证、推敲。但是,作为纪录片,光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讲好故事,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然而,如何把枯燥的史料和观念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同样并非易事。为此,主创团队花出了很大的努力。他们历时一年半,拍摄了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成军地以及红四方面军、红25军长征出发地、主要途经区域、会师地、重大事件发生地等,足迹遍布全国近20个省市60多个县市;同时,还前往俄罗斯、美国等地进行境外拍摄,从而用镜头记录呈现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如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中国学生档案、一封国宝级的红军家书、藏在子弹壳里的借粮条、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的来历、金寨籍开国将军詹大南的抢救性拍摄、多位百岁老红军的深度采访等等。此外,该片还采用寻访式拍摄,角色配音等拍摄、制作手法还原当年的历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其中许多故事十分感人。如第六集“皮旅”中原突围,一个小名突突的孩子降生了,其父是“皮旅”第3团参谋长。她是全旅在突围途中降生的第二个孩子。当时旅长皮定均给她起名突突,说:“就叫突突吧,象征我们突围一定能够胜利!”一路上,突突由一个名叫熊绵玉的战士背着。磨子潭一战,部队强渡淠河,局势万分险恶,一颗子弹甚至打穿了她的襁褓,幸运的是她躲过了劫难。七十多年后,已愈古稀之年的青碧涛(当年的突突),终于找到了背她突围的老战士熊绵玉,不禁泣不成声。老战士也激动地回忆说,当时天黑,伸手不见巴掌啊,高一脚,低一脚,我也怕摔跤,走走,我就把她小嘴对着我的耳朵,听听还有气,再走……这段朴实的话语,令我心中阵阵发热,眼睛也湿润了。这种超越血缘亲情的生死大爱的确让人怦然心动,久久难忘。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许多,突突的故事只是其中之一。片子播出后,有家报社的记者采访我,问我该片最打动我的是什么,我说是先辈们的忠诚、信仰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便可无往不胜。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参与该片的创作是一个愉快过程。这是一个优秀的团队。总策划禹成明,是安徽纪录片旗帜性人物,屡获国内外大奖,具有丰富的纪录片创作实践和理论经验;总导演吴斯,多次执导大型纪录片,获得过包括金熊猫大奖在内的国内外大奖;分集导演鲁慧、韩德良等,均为资深编导,行家里手,还有几位年轻导演、摄像同样素质很高。他们创作态度严谨,全心投入,使这部片子有了充分保证。
大别山是一块宝地,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年,我多次前往采访、深入生活,除了《八月桂花遍地开》外,我还写了一部以大别山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群山呼啸》,新年刚过,便收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寄来的样书了,正好与纪录片播出同时。吴斯导演戏称之为“神同步”。这也许是一个巧合,但有道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对我而言,这两者都是最好的新年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