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睿鸫
5月10日晚,一段“电瓶车进入电梯后突然起火爆燃”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显示,一男子推着电瓶车进电梯,突然起火,3秒内火焰吞噬了整个电梯间,电梯内的3名男子、1名女子和1个婴儿都被烧伤。到目前为止,婴儿未脱离危险,抱娃婆婆高达75%烧伤度。(今日《新安晚报》A07版)
电动自行车作为普通老百姓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若管理不善,后果严重,甚至会危及公众的生命安全。从此次电瓶车引发的火灾原因来看,主要是违反了“进楼入户”的制度性安排,当电瓶车进入电梯狭窄空间时,突然起火爆燃,大火瞬间蔓延整个电梯,最终导致5人被烧伤的重大公共安全事故。
实际上,早在2018年,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就已经表示要下功夫解决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人车同屋”等问题;2018年5月18日,国务院安委办召开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工作视频会议,对全面开展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2019年7月1日,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公安部、住建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再次强调,坚决整治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人车同屋”“飞线充电”等突出问题,避免类似火灾事故发生。
随着国家政策的连续出台,各地也相继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不过,从近几年的政策实践来看,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尽管大家知道,国家政策规定不得在建筑内的公共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等公共区域和家庭居室内停放电动自行车或充电,但是,除了公共空间与居室内,大部分电动车用户难以找到充电的地方。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讲,在楼道和家里充电是无奈的选择。
就事发小区而言,有居民在社交平台讲述,小区位于成都三环边缘地带,租住户占比高,很多居民都在附近的建材厂、钢材城上班,电动车是通勤的主要交通工具,小区电动车停车费80元一个月,充电需要另外收费。在高昂成本背景下,居民不得不把电动车往家里推,家里充电早已变得司空见惯。
因此,面对“电瓶车进入电梯爆燃”事件,不能光从禁止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人车同屋”“飞线充电”等着眼,要治本,更要站在解决充电源头的视角来审视。譬如,地方政府不妨抽出专门资金,结合居民小区实际情况,建设电动自行车棚和智能充电装置,明确专人负责值守巡查看护,落实集中存放和集中充电;同时,在公共空间,设置防爆充电柜等。
当然,为了避免类似重大安全事件的发生,居民小区不妨引入电梯轿厢车辆阻止系统,当有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轿厢内,系统会自动抓拍图片并现场联动语音报警,同时输出信号到电梯主板,让电梯自动停止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