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通报高中生坠亡,应重在解疑释惑
  11日凌晨,针对备受关注的成都市四十九中一名高二学生坠楼身亡一事,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官方微博发通报称,经联合调查组全面调查认定,该生高空坠亡属个人行为,排除刑案;未发现学校存在体罚、辱骂等师德失范问题,未发现该生受到校园欺凌情况,基本判断该生是因个人问题轻生。调查组指出,该事件表明,学校在学生心理关爱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今日《新安晚报》A11版)
  这份通报并未让汹涌的舆情平息下来。据报道,坠亡学生的母亲通过个人微博发出“郑重声明”——对教育局的通报不认同、存在很多疑问,会继续追问事实真相。网络舆论场上,很多网友也对官方通报不满意,舆情还在持续发酵。
  根据学生家长的说法,此事疑点重重。有媒体总结了以下主要疑点:为何学生坠亡两个小时后,学校才通知家长?为何学校最初拒绝家长入校,拒绝提供监控视频,之后家长去看时关键视频缺失?为何该校有学生称,事发后校方第一时间遣散班里所有学生并警告他们三缄其口?这些疑问,目前仍没有明确答案。
  在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已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舆情回应既要讲“时效”,也要讲“实效”;既要告诉公众“是什么”,也要尽可能说清“为什么”,即着重在解疑释惑、定分止争等方面下功夫。因此,相关部门不能以“端着”的姿态、自说自话的方式回应社会关切,否则其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事实上,早在201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要求提高政务舆情回应实效,“回应内容应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热点和关键问题,实事求是、言之有据、有的放矢,避免自说自话,力求表达准确、亲切、自然。”
  以此观之,教育局这份通报效果堪忧、难言成功。相关部门在学生坠亡事件上的回应,虽然给出了明确的调查结论,但并没有直面焦点、热点和关键问题,自然难以达到解疑释惑的效果。通报显示,联合调查组调阅了监控,但对监控是否完整、关键监控是否缺失等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通报没有提及。
  公众不仅期待真相尽快出炉,也期待真相以看得见的方式出炉。回应社会关切,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二者缺一不可,甚至后者更重要。在学生家长强烈要求公开完整视频、监控问题已引发诸多猜测的情况下,相关部门不妨公布原始监控,何况监控并不涉密。在监控视频面前,很多情况一目了然,一切猜测瞬间都会烟消云散。
  悲剧的发生令人扼腕叹息,给各方面都留下很多值得警惕、深思的问题。但当务之急是做好善后工作,别让悲剧引发“次生灾害”。□陈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