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毕业生根据查重报告里的标注,“见红就删,见黄就改”,采用各种技巧对论文进行降重,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更有甚者,会直接购买降重服务,以期使论文的重复率达标。(5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
查重技术本是为了防止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但目前的学位论文查重却乱象丛生。如一些高校在评审学位论文时“查重至上”,过度依赖技术手段。为了降低查重率,不少毕业生争相购买查重服务,导致查重价格水涨船高。这同时还衍生了有偿降重服务,一些毕业生暗中购买有偿降重服务。
据媒体了解,为了通过查重,在学生中间还流传开来诸如《降重宝典》《修改秘笈》,比如把能改的关键词都替换掉,再变换句式。细分下来,则包括更换章节语序、转换近义词、段落分割、转化图片、语义转述、删减重复部分、英汉互译等诸多招式。查重技术本是为了拦截抄袭论文,结果却被抄袭者通过文字游戏来蒙混过关,而抄袭还是抄袭。
正因为“查重至上”,滋生了种种学位论文洗稿乱象,一些论文虽然重复率没有超标,但质量并不高,一些抄袭的论文经过降重后,重复率也可达标。所以,如果过度依赖查重技术,不仅遏制不了抄袭,也提升不了论文质量,反倒滋生了“降重”“代写”“盗卖”等灰色产业。
论文查重没有拦住一些抄袭者,反倒衍生了“降重”“代写”“盗卖”等不良现象,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甚至由把关变成了“放水”,这阻碍了学术创新,严重违背了设立论文查重技术的初衷。
而论文评审“查重至上”,既像是一种懒政,也像是形式主义作风的一种表现。对论文评审“查重至上”亟待予以遏制,也要治治背后存在的“作风病”,才能根治此类问题。
当然,对论文查重不能“一棍子打死”,重复率仍应该是审核标准之一,但论文评审不能“查重至上”,查重率只能作为学位论文评审的一种参考数据,而不能成了“决定数据”。高校在评审学位论文时不能过于依赖技术手段,对于论文重复率,不能机械化处理,更需要多一些“人的把关”。要纠正论文评审“查重至上”的错误导向,要让学位论文评审制度发挥出应有作用,才能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引导学术创新发展。
戴先任/文王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