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如约而至。在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央美毕业展的话题播放量达1.9亿次,堪称今年夏天京城最火展览之一。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前来欣赏这场“视觉盛宴”,为现场增添新鲜活力虽好,但也带来了一些不文明观展行为:直接用手触摸展品、穿着鞋随意在作品上踩踏、直接扯下展品装置……美术馆内,被抹花的油画、被拉扯变形的艺术装置随处可见,令人触目惊心。(6月7日《北京日报》)
家长带孩子去参观美术馆,目的显然不是“鼓励”孩子变成“熊孩子”,更不是让孩子将美术馆当游乐场。
据记者目击,在展览现场,不文明现象还有很多。一组名为《一起跳舞吧》的作品,其中跳舞的“小人”由于气膜遭到破坏,难以继续展出;场馆内不少用来进行影像展示的平板电脑被观众拿来自拍、被孩子当做游戏机……参观展览的孩子为何会变成“熊孩子”?为何不能像在学校、像在课堂上一样遵守规则?一方面是因为家长在参观展览之前,未能很好教育,比如让孩子遵守规则、学会文明参观等等,另一方面是没有及时阻止孩子的不文明行为,甚至还有纵容孩子的嫌疑。当这些“熊孩子”在美术馆内大声喧哗、横冲直撞时,总不见他们的家长制止;甚至有的家长鼓励孩子去随意摆弄禁止触摸的艺术品,还在一旁为孩子录制小视频。
“熊孩子”的破坏力极强,既破坏了展览作品,又给其他参观者造成一定的困扰。其实,“熊孩子”并非个例。今年5月1日中午,广东东莞一影院某场电影放映结束后,一个“熊孩子”走到银幕前,对银幕连续5次拳打脚踢,全程没有人上前制止。“熊孩子”的背后是不负责任的家长。家长纵容孩子,其实是在害孩子,看似宠爱孩子的背后是在将孩子引向深渊。
带孩子去“观展”,一方面要让孩子学到一些新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懂得一些观展的礼仪。换言之,比“观展”本身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如何观展”。孩子的素质教育不是背下多少名家名篇,看过多少名画那么简单,而是要将知识转化为文明素养。这是需要经过一次次熏陶才能培养出来的。□王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