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明确“乘客意愿优先”是关键
  □然玉
  近日,杭州网约车女子跳车事件引发关注。21日,当地就此事发布调查通报,称“未发现司机涉违法犯罪”,“因司机两次未按导航行驶,让乘客高某产生了恐慌心理。数秒后,高某从行进车辆的后排开门下车倒地受伤”。经查,该网约车驾驶员的行为违反《杭州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二)项规定,交通部门将依法依规对网约车司机和首汽约车平台进行处理。(6月21日澎湃新闻)
  司机更改路线,乘客惊恐之下仓皇“跳车”,几乎一模一样的事件再次上演,所暴露的还是某些共性问题。近年来,由于一些恶性案件的余波,公众内心深处,类似的负面记忆挥之不去,置于特定的微妙场景下,恐惧感和自我保护机制是很容易被触发的。惊慌失措之下,判断失误乃至“一心逃命”,难免会做出非理性的冒险行为。安全焦虑、信任危机,所有这一切压缩于陌生而密闭的车厢,一点就“燃”。
  在杭州网约车女子跳车事件中,强烈的不信任与警惕心,表现得无以复加。复盘此事,我们很难说涉事司机存在严重过错,“未按导航行驶”在业界是很常见的做法,这本身并不是问题。真正值得追问和反思的,乃是司机的姿态:自负、强势,仗着“熟人熟路”,擅自按照自己心仪的路线行驶。在整个过程中,一来缺乏主动的沟通、解释、说明,二来也没有对乘客表现出的顾虑进行积极的反馈与平复……一来二去,自然就激化了局面,酿成了事故。
  网约车行业,是一种介于自雇与受雇之间的特殊行业,标准化上岗培训、任上考核形同虚设,司机群体相当程度上保留了“个性与天性”,那种服务行业职业化的礼仪和规范并未建立。当网约车司机本性不改仍是“社会人”,在这种大背景下,乘客异常敏感、杯弓蛇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案中,司机和乘客之间就“车辆不按导航行驶”有过简短交流和分歧,却未有明显争执。换而言之,乘客表达了意见,但表达得并不强烈。这显然是为了“避免激怒司机”,是为了自我保护。可从最终结果看,恰恰是由于沟通的不彻底、态度的不坚决,才使得彼此产生误判,最终造成了悲剧。而这,实则是一个恶性循环:越怕越不敢说,越不敢说越怕。自己越想越慌,最终不惜犯险夺路而逃。
  为破此局,只能通过网约车企业更完善的规则建构——进一步明确乘客意愿至上和行车决策优先权,具化行驶路线修改的意见征询与授权同意流程,以预设的议事框架和沟通框架,来取代特定场合下司乘人员临时性的“试探”“博弈”“摩擦”,这是避免误判导致事态失控的关键!痛定思痛,“乘客不同意,司机不偏航”,这应该成为网约车行业的基本规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