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街谈巷议】过期药品回收当以“制度约束”破题
  6月9日,由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主办的首届世界医药零售业大会在长沙开幕。本次大会期间发布了“绿色金融家庭过期药品回收公益项目”。据悉,项目拟依托药联健康与全国超10万家线下零售药店体系,建立药品存销信息化监管平台,运用人工智能、GPS、GIS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家庭过期药品实现从收集、运输到贮存、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监控。(6月21日《科技日报》)
  据《中国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白皮书》披露,我国约78.6%的家庭备有小药箱,但其中80%以上的家庭没有定期清理药箱的习惯。我国每年因此产生的过期药品约1.5万吨。无处可去的过期药品,又有近三分之二流向了农村市场。
  当普通垃圾处理的过期药品可能会污染土壤、水源,破坏生物链,这既是常识也是事实。也正是基于此,过期药品才会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需要采取从回收到处置的全过程“闭环管理”。不过,过期药品回收难,一直悬而未解。多数情况下,临效或过期药品无回收点,家庭将“废药”清理出来之后,与垃圾一起丢掉。
  过期药品回收面临的尴尬,由此可见一斑。药品回收的封闭式体系尚未建立,大量过期药品依然在“体外循环”而“无处可去”,在公众层面还停留在“宣传动员”的层次,在市场层面也多以“自发性组织”为主,不过受成本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未能建立“一体联动”和“统筹协调”的运作机制,无论是公益性活动的开展,还是行业组织的自发行为,都依然停留在“术”的层面,要么半途而废,要么也仅起到造势的效果。2018年,阿里健康、广药集团、菜鸟网络、同仁堂等单位发起国内首个“全国家庭过期药品回收联盟”,尝试以技术力量驱动过期药品回收,结果因免费回收的成本太高,活动仅持续1个月就结束了。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过期药品的回收有比较多的模式,最主要经验是将药品回收纳入法制约束的范畴,明确相应的责任主体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当下最大短板恰在于此,由于法律规范的缺失,使得过期药品回收存在“主体缺位”的先天不足,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和体系。
  当务之急,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政府主管机构、药企、销售机构、公众、社区和公益组织等在药品回收工作中的具体权责和分工,建立从经济补偿到政策优惠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如此才能形成过期药回收的长效机制。□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