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高低于同龄人,请问可以打增高针吗?”“我儿子想长到一米八,医生给开点增高针呗!”……暑假期间,一些家长到医院咨询,想给孩子注射“增高针”。近年来,医学上主要用于矮小症的“增高针”治疗悄然兴起。记者调查发现,所谓“增高针”其实就是注射生长激素。专家认为,生长激素有被滥用的苗头,可能带给使用者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8月4日新华社)
所谓“增高针”是彻头彻尾的营销话术,其正式的全称是“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事实上,“增高针”的作用并不是增高,而是治病,针对的是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身材等特定疾病。
近年来,家长们对子女身高的焦虑愈演愈烈,相应的,也极易被别有用心者加以利用“做成生意”。现实之荒诞,超越了一般想象。我们看到,有的家长反过来“指导”医生用药,非要给孩子打上“增高针”;有的医院浑水摸鱼,为了赚取暴利推波助澜兜售“生长激素”……疯狂现状,大有把这一“处方药”当成“保健品”滥用之架势。
局面的危险之处在于,有关“生长激素”,整个“专业防线”正在失守。一方面,汹涌的家长“民意”凌驾于医生的“专业评判”之上,不给打针就去别处。久而久之,医疗机构被置于强烈的“负激励”之中。换言之就是劣币驱逐良币,那些随便给打“增高针”的败德医院赚得盆满钵满;另一方面,由制药厂商、医药代表所构成的“利益集团”,持续对医院、医生等专业团体进行渗透、收买,“利字当头”整个行业均面临着被拉下水的危险。
家长赶着、闹着非得要打针,医药代表高额回扣诱导打针,双重夹击之下,医生们备受考验。按照专业规范,使用生长激素产品,需进行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等一系列严谨的检测,再根据具体情况及病种临床要求开具处方。试问,实际操作中,这一前置的程序要求,得到了多大程度的贯彻?当家长、药企、医药代表等势力,不断施压、不断试图扭曲专业意见、临床路径,我们又该如何确保医生不失格、不屈服呢?
打“增高针”来平复身高焦虑,而由此引发的健康危机,或许更加贻害无穷。孰轻孰重,家长们理应掂量清楚。面对乱象丛生的市场,驱走环绕在“增高针”上的利益算计与逐利之徒,还“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这一处方药本来的科学属性,避免乱用药、用错药,这是避免更多、更严重悲剧发生的必然路径。□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