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传奇
  □无为杨蓉
  作为一个常年不看电视的人,竟然在这个暑假追起剧来;作为一个散淡的文艺范,竟然追的还是红色影视剧。在这个疫情、汛情双重夹击的夏天,我先后看了影片《悬崖之上》《金刚川》,电视剧《叛逆者》《觉醒年代》等,好像是能在这些影视剧里重温一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寻觅久违的感动和震撼,弥补不曾在场的遗憾。
  那个午后,看完《金钢川》,当片尾曲《英雄赞歌》响起的那一刻,我禁不住热泪盈眶。“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和平年代,不善于生长传奇,英雄仿佛成了遥远的话题,安逸的生活,更是模糊了我们对血与火的战争岁月的感知,容易沉溺于个人的患得患失中。家国情怀不易激发,缺少磅礴的冲击,澎湃的热血。安逸也许还会滋生我们的狭隘,活得苍白而脆弱,灵魂不够明亮,精神不够粗壮,触摸不到天空和大地的呼吸,作为“人”的大写的生命气象没有树立,而只能从这些歌声和影像里去回味壮怀激烈。
  犹记得读小学时的一个夏夜,父亲教我和弟弟学唱一首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这么多年过去了,父亲已两鬓微霜。我问过他,他却早已忘记。那一夜,他高亢的嗓音曾穿过低矮的小茅屋回荡在夜色里。我不知道那一夜是否有星光,只知道在他的歌声里,我幼小的心泛起一阵阵苍茫的水气,我仿佛也是那撑起竹篙站在竹排上的小小一员。后来去往一些有高山险滩的景点游玩,时常会不由自主地哼起这首歌: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读师范二年级时,连续有三个夜晚,我拖着曳地的绿色长裙,去往米公祠旁的“工人文化宫”,参加大合唱演出。我清晰地记得唱的是《长征组歌》。来自全校三个年级的60多名同学,认真排练了一个学期,几个音乐老师每晚带领我们朗诵、演唱。后来演出非常成功,每次谢幕台下都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学校还在艺术楼举办过一次庆祝舞会,师生们在一起翩翩起舞。站在艺术楼的台阶下,窗外的月色透过斑驳的玉兰花影,洒进我的心田,一种美好丰盈的情愫洋溢在我飞扬的青春里。
  在无为黉门读书的三年,去得最多的是米公祠和绣溪公园。这两个地方,也经常出现在我的文字里。我曾在一篇获奖散文中把它们比作小城的一双眼睛,分别代表着历史和发展,文化与经济,深度和气度,明眸善睐,哺育和滋养着一座正在崛起的皖江古城。即使参加工作多年后,这两个地方也是我经常徜徉的场所,特别是绣溪公园。相比较前园的热闹喧哗,园后的烈士陵园静穆许多。林间落叶,簌簌而下。其间有两块静静躺在地上的墓碑,上面年轻的名字,镌刻着纷飞的战火和热血抛洒的岁月。烈士纪念碑下的广场附近,有人打球,打牌,打拳,也有如我一样闲步的。有时候走着,看着,会莫名地落泪。正是这些躺在地下的人,换来了今天静好的岁月。这些安睡的伟大的魂灵,他们的生命,曾是有硬度有温度的载体,心怀苍生,大义凛然。那样纯粹的为了信仰而献身的年代,坦荡坚韧的灵魂,铸成不朽的巍巍丰碑。有些懂得,真的需要时光来点化。诸如“伟大”“英雄”这类铿锵的词语,并不遥远空洞,而是血肉丰满骨骼挺拔地立在心里。提醒我,生命有博大、奉献、悲悯、高远。
  能和小时候就耳熟能详的渡江英雄、“七一勋章”获得者马毛姐面对面,是这个夏天令我意想不到的事。站在这个普通而温和的老人面前,听她轻言细语,说一段战火沧桑。当我听到“我做梦也想不到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时,我心潮澎湃:我们所拥有的现在,是多少人曾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终身,甚至牺牲所有而都没有看见的啊。当然,如果他们也都在场,就会看到,“这盛世,如你所愿”。
  从来就没有岁月静好,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那些记载在纸页上的故事和传奇,原来真实地发生和存在,原来英雄不仅仅在影视剧里,还在我们的身边。而且,每个时代都呼唤着和拥有着属于自己的英雄。信仰产生力量,平凡铸就伟大,所有的传奇,都来自人的书写和传唱!那么,就让我们去做一个平凡的人吧,怀一个英雄梦,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歌唱生活,致敬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