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城市该有“小修小补”服务的立足之地
  便利的社区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前不久,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需求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包括一日三餐所涉及的菜市场、早餐店、便利店等,也包括不起眼的维修点,提供修鞋、修自行车、配钥匙、改衣服等“小修小补”的便民服务。(8月9日人民日报)
  如今,虽说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对很多东西不再修修补补,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不忍心抛弃旧物件,希望修补之后再利用。然而,在很多城市,居民越来越难寻觅到便民维修点。这种局面是多种原因导致的,比如,愿意从事“小修小补”的服务人员越来越少,很多社区也没有维修点立足之地。
  仔细观察会发现,如今从事“小修小补”的那些人,不是年龄偏大的,就是农村来城市的打工者。对前者来说,由于年龄原因越来越修不动了,或者已经不在意这份收入,不断退出维修服务,而年轻人则不愿意接这种“班”。至于来自农村的维修人员,当有更好的就业选择时,也会放弃维修服务。所以,要解决便民服务问题,首先应该解决人的问题,让更多人愿意从事修补服务。
  在城市不断发展和改造中,街道、社区越来越漂亮,但一些地方却忽视居民对“小修小补”的需求,也忽略了便民维修人员的生计,结果呢,街道路边不让修理人员摆摊,社区底商的租金又太贵,而“小修小补”服务属于小本生意,根本就租不起。过去,很多城市有不少综合服务市场,“小修小补”是这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城市改造,这类市场要么被取缔,要么被转移压缩到很小空间,维修服务丧失生存空间。在此情况下,居民自然难觅维修等便民服务。
  上述《意见》,从科学优化布局、补齐设施短板、丰富商业业态、强化政策保障等角度,来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这是解决居民生活不便的综合性方案。其中,既明确支持维修点等进社区,也提出推动降低社区店铺经营成本,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小修小补”等便民服务回归社区。
  目前,已经有一些好的经验值得推广。比如在北京落地的“社区工坊”,既为维修人员提供了遮风避雨的场所,还和菜市场、超市、食堂等连在一起,确保了人流量,有利于增加从业者收入。再如,天津市杨柳青镇把便民修车修鞋铺全部免费提供给经营者。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此外,如何解决人的问题——既让一批人愿意从事“小修小补”,也让他们掌握相关技术,值得思考和探索。丰收/文王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