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双减”满月,家长孩子过得咋样?
  案例3
  (五年级学生家庭)
  各种培训停了,妈妈松了口气
  国庆前夕,阳阳(化名)参加的一个少儿体能班又进了两个新同学。从今年3月份报名时的一个班级3个人到现在一个班级8个人,这个体能班已经完全失去了它所宣传的个性化训练,变成了一个小班体育课。但是阳阳的妈妈曹女士还不能退班,因为2021年秋季,体育无疑成了最火爆的一个兴趣项目,退了可能就没有合适的地方学了。这也是“双减”实施后的一个新变化。
  “双减”前,经常奔波在不同培训班
  阳阳今年小学五年级,虽然比不上初中那么紧张,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奥数、编程、英语等一般也已经早早安排了。阳阳也不例外。9月份之前,他原本在学的兴趣班包括某培训机构的奥数、乐高机器人编程、新概念英语,还有体能感统训练、小提琴。一到周末,曹女士和阳阳就奔波在不同的培训班,时间紧得午饭都来不及吃,往往只能买个快餐,稍微坐一会就要赶下一个培训班。当然花费也不小,一年光培训班的费用就要将近5万元。
  不过,“双减”打乱了这些节奏。首先是孩子的奥数班停课了,然后是新概念英语暂停了。后来,奥数好不容易复课,时间被调得鸡零狗碎,下午合适的时段课程靠“秒”,曹女士没“秒”到只能上线上课。英语课程说是和政策不符,也进行了改革,改后的课程没有了系统的教材,多数是临时拼搭起来的内容,体验感差了很多。加上非周末小学生都没时间,这一个月来陆续有学生退出。曹女士也打算等这次费用上完后不再续报了。
  “双减”后,心理和经济压力小了很多
  “双减”一个月来,曹女士最大的感受是压力小了很多,包括心理上和经济上的。阳阳所在班级每个孩子基本上都报了三个以上兴趣班,多的有六七个。每当看到群里家长聊天,她就有一种焦虑感和紧迫感。以小提琴为例,之所以给阳阳报名,是因为有一天群里一个家长说,不希望未来孩子上大学后成为那个只能坐在台下鼓掌的人。
  “其实现在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学还两说,在我内心是觉得不会乐器也没啥,因为我自己就不会。但是在那样的语境下,你会觉得没给孩子创造机会就是不称职,耽误了孩子,所以最后我还是随大流给孩子报了一个乐器。”班上有孩子跳绳已经达到了中考满分的标准,阳阳每天练习都要被催着,于是又报了一个体能班。其他家长看到阳阳学这个学那个,也给自家孩子加码。这种暗暗的较量,一方面让曹女士觉得没有必要,另一方面又让她倍感压力。学科类的培训竞争更为激烈。
  “双减”给这些按下了暂停键,也让曹女士松了一口气。“都没地方学了,都不补课了,没有这些比较,大家心态自然就平和了。”这样的轻松还体现在学校的压力明显减轻。以前学校小测试挺频繁的,私下也会告诉家长,孩子的分数和排名,这些会促使家长从校外机构找补。
  现在,老师讲课更细,因为学生们不能再提前学了。作业量也减少了,机械重复的抄写明显少了,基本上孩子的作业在课堂就能完成。回家后,孩子可以读读课外书,晚上下楼和同小区的同学约着一起骑骑车,小区游乐场里大孩子的身影明显增多。周末则是全家亲子时间,一般会安排近距离游玩或者参观一些纪念馆等。“以前玩的时候还想着回家要打卡。别人没出去玩,又多学了知识。现在没有这种顾虑了。有时还会和班上同学家长约着一起。”曹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