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黄建初
在我的个人收藏品中,有一件周有光先生的手札:“了解过去,开创未来。历史进退,匹夫有责”。相较我收藏的钱钟书夫妇、刘衍文父子及柯灵等文化名人的书信、手札,周有光先生的这幅手札,令我珍爱有加,每隔一段时间总要取出来品味一番。之所以如此珍视,应该说是多重因素累加的结果。
其一,是因为周先生和“合肥四姊妹”之一有姻缘。叶圣陶先生曾在《合肥四姊妹》一书中夸赞说:“四个才女,谁娶到了都会幸福一辈子”。而周有光先生娶了合肥四姊妹中的张允和,就是“幸福一辈子”的人之一。才女张允和真的无愧“才女”称号,九十多年前就办了一个在张家十姐弟间交流的家庭刊物《水》,中间虽有停顿,但在她的主持下又复刊了。此刊物和刊物编辑被戏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刊物、最老的编辑”,至今仍由张家的成员坚持编辑,还上了网,海内外的许多名人都是其忠实读者。张允和撰写的《昆曲日记》,堪比研究昆曲历史的教科书。她晚年还出版了多部文集。这样一个人才,本可才华得展,事业有成,怎奈命运多舛,事与愿违。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教育出版社刚刚成立,经社长叶圣陶先生推荐,张允和调到北京,她也“为自己刚刚四十出头,就找到全新的职业高兴得不得了,想尽其所能大干一番”。可是,周折历尽,“其结果是考虑再三,决定不再去工作了”“我这才安心做了四十多年的家庭妇女,真正成了一个最平凡的人”。虽然她的境遇坎坷,但作为合肥女婿的周先生,此辈却有幸拥有一位相濡以沫的爱妻。
其二,是因为周先生集“四家”于一身。50岁之前,他是银行家和金融家;50岁至85岁,是语言文字学家;85岁之后,又是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周先生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研究的大本营,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周先生百岁华诞以后,不仅依然坚持每月发表一篇文章,还陆续出版了《周有光百岁口述》《百岁新稿》《朝闻道集》《拾贝集》等著作,内容涉猎广泛,笔锋犀利,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2010年6月,已经迈入人生第105个年头的周先生,在网上开通了博客。更有趣的是,他的博客既有大批粉丝追捧,也有许多恶语谩骂,而他对这些“捧”和“骂”均付之一笑,并随口一句口头禅:“好玩极了!”
其三,是因为周先生藐视俗流,德高望重。他能以其逾百年的社会阅历,洞见历史、思考人生,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特别令人尊敬和钦佩。他经历无数劫难,却浓缩人生阅历和感悟,以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写下了“了解过去,开创未来。历史进退,匹夫有责”这十六字赠言,老骥伏枥之情跃然纸上。
“了解过去,开创未来”,蕴含着“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中而不知外,谓之鹿砦;知外而不知中,谓之转蓬”的意境。这四句话,前两句见于王充的《论衡》,后两句闻于时谚,正是周先生视野必兼古今中外、眼光必达人类未来的写照。也正如随笔大师蒙田所说,一种没有固定目标的思想,是很容易消失的。
“历史进退,匹夫有责”,正如周先生自己的解释,历史是人类的历史,责任,就是希望国家往进步方面走。他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动了几个字,更加凸显了他爱国图强的历史抱负。周先生1906年1月出生,2017年1月驾鹤西去。一百多年的人生,在复杂而多彩的世界中,经历了无数磨砺与考验之后,终使自己“灿烂有光”。个人的命运怎能和国家的命运分开呢?即便历经坎坷,也不能泯灭了心底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