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徐庆寿
一日,去桐城西郊的上和家园,路边一店:茶亭饭店。引起我一些关于茶亭的回忆。
茶亭,乃行人饮茶、歇脚、躲雨之处,为旧时民间一种自发行善所做的亭子。大多建在交通要道旁,亭里置放木凳或石凳,摆放茶水,免费供行路之人或劳动时口渴的人饮用。
夏天,行人口渴难耐,地方上一些有名望的富有人士,看重路边施茶的行善积德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独家或多家合力在路边建个茶亭,施舍茶水。当然,也有一些做过亏心事的富商或官家也利用这样的形式,赎罪从善。
茶亭里的茶,多为粗茶,味浓,解渴。手推独轮车的、经商挑夫的、手提肩扛的、挑柴卖草的、行路走亲戚的,见到茶亭,似见到了家,不花钱用大碗自行舀茶水而饮,心生感激!
家乡的大路,纵横交错,茶亭众多。如桐潜路县城至沙河铺西大路上,就有官庄桥、项家河、石井铺、挂车河、童家铺、陶冲驿等。北大路上有五里拐、烟岗、胡埠、木桥河、兴国、白沙(刃)岭、猴子岭、粽子店、半边街、乔湾、北峡雄关城门楼、小河湾、沟二口……乡村大路亦如此,例如,大关到庐江,中途的土岭、王家大屋、夏衖、转弯桥、油榨岗、季家店、庙咀岗、方克昌、界河、葛庙……其中的村舍、路边几乎都有茶亭。一般翻越大山的岭头亦有茶亭(我地较少,江南颇多)。
大路边几里不等便有茶亭或茅草盖的大棚亭子。施茶者自入夏开始,专人烧水泡茶,盛于缸钵,配上水端子、竹筒或大碗、窖锅子,直到秋凉为止。行路之人口渴亦可进路边人家求饮讨喝,均会殷勤给予的,这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只有极少数人家一句以“滚水要人烧,冷水要人挑”的冷言,令路人退出或尴尬不已,但他家的声誉在当地亦遭人谴责和非议!
1970年前后,我在皖南多地做工。大山深处,杳无人烟,十里不等均有茶亭。1969年那年春,我在贵池县石门高、百安,翻百安大岭到青阳县陵阳镇赶早市称猪肉。七十余里,半夜动身,黎明即到,当日午前就返回到家了。路中几乎没有人家,均是山林小道,多为石阶,中途有茶亭,但没有人施茶了。那年月,豺狼虎豹很多,当地人讲,倘若遇到了野物,你不扰它,它不害你,你走你的路。遇上茶亭,你在里面,野物不会进的,亭有神啊!属相大的人,野物也怕你三分。我属虎,又年轻力壮,糊涂胆大,边走边哼着歌儿。一人几次夜里翻越百安大岭,都安然无恙,只是有一次听见身边有“咚咚”的响声和柴草窠的摆动。疑是“大虫”,到底是什么,我也不去追看和究竟了。每到茶亭,我总要小憩一下,给自己壮胆。
如今,城市和旅游景点几乎都建有十分精致、美观的茶亭(凉亭),供人小憩。206国道大关的小关头去山上的旅游景点的路边,就有一个亭子,有一个算命先生在等待游人、香客的光顾。只是从前施茶的茶亭里的人,端起大碗茶水一饮而尽的情景,已远去了。现在只能留点文字,供后人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