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眼中要“看到”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当前,教师的学历大幅提高,据合肥市有关数据统计,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全市专任教师10%左右,本科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比例接近100%。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普遍较好。但是从教育部门到学校以及教师本身,对身为教师应具备的“一种关键能力”却重视不够,这种关键能力即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作为老师,眼里不仅要有孩子,而且要“看到”每一个孩子,尤其要关注那些“不一样”的孩子。以下这“四类学生”需要老师特别关照。
过分追求完美的学生——这类学生把大量的内心能量用在寻求自我实现上,这种自我实现是以完美为诉求的,他们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的不足、瑕疵,或者可能发生的挫败,哪怕只是出现一点点,也会被他们在内心无限放大。老师要善于引导这类学生降低目标诉求。
过分敏感脆弱的学生——这类学生能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部分,却承受不了别人能承受的部分。他们往往对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下意识动作过度解读,过于在乎别人,把注意力都放在别人身上。对于这类孩子,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
过分固执己见的学生——典型表现就是思维固化,当别人有一种新逻辑出现的时候,他们不但不会有自己的逻辑去和被人碰撞,反而会把别人的逻辑推出去,几乎不会调停或调节。遇到这样固执的孩子,老师要给出冷处理的时间,待到其冷静下来,有所感悟时,再用平和的心态与其交流,让其慢慢接受正确的建议。
易内疚自责的学生——他们总是责怪自己、批判自己,不满意自己。当遇到一些事,尤其是自己犯错时,会习惯性揪住某一点,不停地用它来惩罚自己。这类学生将心理动力指向于内,不停地批判和折磨自己。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要调整对他的期望,肯定他的每一点进步,增强其自信。
针对上述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不是靠一次谈话或几次交流就能够解决的,需要持续关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用自己的爱与真诚感化学生。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爱是教育永恒的法宝,尤其是心灵需要呵护的学生,他们更需要爱。教师要持续关注这些需要帮助和呵护的学生,让他们在爱的阳光沐浴下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石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