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抑郁和焦虑情绪是较常出现的问题。这些情绪本身并非严重心理问题,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抑郁和焦虑情绪。但是,这些情绪的持续时间、主观痛苦程度和对社会功能的影响一旦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成为心理问题,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
1.一线医务工作者/一线非医务工作者因为常常要面临非预期性的紧急调动,需要在精神上长时间处于待激发状态。这种压力可能由最初的具体焦虑,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变成弥散性的焦虑,从而对个人、工作和家庭都产生负面影响。
应对策略:首先在思想上要意识到常态化抗疫中,平稳的心态是持久作战的关键。要重视自我心理建设。切忌在自己身心健康透支情况下,依然咬牙坚持。其次,要注意协调家庭关系与工作的平衡。家就像我们情感上补给的港湾,抗疫是一次远航,间歇性地靠港补给是持久前行的必要保障。最后,如果出现持续的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工作者的帮助。
2.学生群体后疫情时代,学生群体也明显受到影响。有的是学校全封闭管理,有的是居家学习在线上课。这些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应对策略:首先,要注重同伴关系的培养与维系。同伴关系对于学生群体心理保健至关重要。虽然物理空间上不允许,但也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多和同伴交流。其次,要接纳学习形式和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学习成绩波动,不要过度自我苛责。最后,随着居家时间增多,亲子关系矛盾也会凸显出来。父母要积极倾听孩子内心的感受,避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
3.密接隔离者对于密接隔离者而言,常常要面临内心的担忧,而且平常的生活工作状态瞬间被打断。接着是独自隔离会出现孤独、空虚和迷茫的情绪。
应对策略:首先积极配合管理,不要有侥幸心理或者抗拒心理。其次,多与家人朋友以在线方式沟通。最后,尽量丰富个人的隔离生活。比如安排好每天的在线学习工作时间、与同伴交流的时间和锻炼身体的时间等等。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同时要避免过多睡眠。有些人以为隔离期间睡睡时间就过去了,但一旦生物钟紊乱,后面的情绪状态就会受到更多负面影响。
4.确诊者确诊者除了要面临上述密接者的心理压力之外,还可能会伴有恐慌感、绝望感以及疾病带来的身体痛苦。
应对策略:首先,要保持希望,积极配合治疗。要明白,良好的心态对于身体的康复也是有巨大帮助的。其次,在可能的情况下做一些可以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的活动。最后,家人如果不能陪伴在病人身边,也要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去给予关心,让病人感受到家人的牵挂,增加他们康复的渴望与动力。同时,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工作者的帮助。
5.普通人群普通人群面对的压力虽然比以上人群要少一些,但是心理保健需要并不少。疫情的常态化,使人们无法自由外出,甚至一些人的工作收入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这些都会带来情绪上的反应。
应对策略:首先,要从思想上接受疫情常态化的事实,以平常心看待。疲惫与焦虑常常是我们过于想要摆脱当下状态而不能,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其次,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试着去拓展一些抗疫环境下出现的、新的休闲方式,比如线上的互动游戏等等,最后,还是落脚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稳定的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可以很大程度上缓冲我们心理上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