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对“虹吸”医疗人才不能止于叫停
  □冯海宁
  “几乎5月17日同一天,我们心外科一下子走了14个。事先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连法定的执业地点都没变更,这边还等着出诊、查房,那边就任命职务上班接诊了。我们还是从微信朋友圈里知道的。”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一位副院长告诉记者,“我们心外科一个病区,现在几乎瘫痪了……”(5月22日光明网)
  与上述医院同样遭遇专家集体流失的,还有阜外华中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该医院22位突然换东家的骨干中,高级职称的专家有11位。而这两家医院共计近40位专家,集体跳槽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后者有“全球最大医院”之称。据说这些专家在未变更执业地址的情况下跳槽,已被河南省卫健委发函叫停。
  主管部门叫停几十位医疗专家集体跳槽,显然很必要。否则,一旦这些专家成功跳槽,被“挖墙角”的两家医院的正常运转会面临麻烦,患者就医也会深受影响。同时,这种集体跳槽现象也是违反相关政策法律的。2020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文件,明确提出禁止上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虹吸式”抢挖人才。2018年,原河南省卫计委发布《关于确保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稳定的通知》,明确一系列硬标准,遏制卫生人才非正常流动。
  而且,这些专家在未变更执业地点的情况下跳槽,违反了《医师法》,该法律第十四条规定,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也就是说,主管部门叫停专家集体跳槽有充分的政策法律依据。此举也维护了相关政策法律的权威性。
  无论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还是选择跳槽的近40位专家,究竟是不了解相关规定,还是了解规定但不放在眼里?按理说,都应该了解法律政策规定,但仍然违规操作,只能说明这家“全球最大医院”目无法纪,那些跳槽的医生则在利益诱惑面前丧失了应有的理性。
  各行各业都存在人才流动,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就医疗行业而言,人才流动给行业带来活力,能让市场更好地配置资源;医疗人才“人往高处走”,在流动中能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但集体跳槽、“虹吸式”抢挖人才弊大于利,既造成医院间不公平竞争,也不利于医疗资源合理分布和患者便捷就医。
  所以,对这种“虹吸式”抢挖人才的做法,不能止于简单叫停,而是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否则,不排除这家“全球最大医院”改变策略,比如把“虹吸式”做法变成“零敲碎打式”,绕过相关法律政策规定,仍会产生不良影响。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专家集体跳槽,必须调查清楚采取对策。如果是待遇、职位、工作环境诱惑专家跳槽,既要提升基层医院待遇水平,改变基层医疗环境,还要给专家做好思想工作。同时,对这家“全球最大医院”的扩张步伐进行适当限制,对其引才的方式方法进行必要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