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小鹏汽车被曝毁约部分校招生。对此,小鹏汽车回应称,近期,由于部分部门岗位调整与绩效优化,涉及了少量应届毕业生和相关员工的调整,小鹏汽车会继续沟通,妥善处理。(5月21日《成都商报》)
企业解约尚未入职的校招应届大学毕业生,小鹏汽车不是第一家,这几年有不少知名企业干过这种事。仅在今年,小米、理想汽车、哈啰汽车等企业都被曝出毁约校招生。
企业毁约校招生,严重伤害了这些被解约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给他们造成的不仅仅是经济损失,还有难以弥补的工作机会损失。应届生一般在拿到大厂的offer之后,就会放弃其他企业的面试机会,坐等拿到毕业证后入职上班。而现在早已经过了校招的黄金时间,加上目前就业环境不是很好,被解约应届生重新找工作的难度尤其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了。
更严重的是,企业毁约校招生的做法,给整个大学毕业生群体造成了不容小视的伤害,在客观上会加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焦虑心理。特别是在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让那些手上已经拿到企业offer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也会觉得不保险,不敢一心忙着毕业论文等事宜,还会继续走求职应聘之路,多拿几个offer,一直到真正入职公司上班,这反过来又增加了应届毕业生的毁约几率。
实际上,一些知名企业频频解约应届生,不论他们给出的借口是什么,归根结底是这种毁约行为成本太低。
从法律角度说,企业解约应届生不同于解除员工的劳动合同。企业校招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没有正式办理入职之前,双方之间只是签订了“三方协议”,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解约应届生不需要走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程序,一通电话就能轻松搞定。另一方面,企业解约应届生与裁员,虽然都是毁约行为,但企业需要支付的违约费用却相差巨大。企业解约应届生只需要支付标准很低的违约金,例如,小鹏汽车解约应届生只给区区5000元的补偿。
由于企业经营等现实困难,企业毁约校招生或裁员可能难以避免,但企业毁约校招生的违约成本不能太低,不能让无辜的应届生为企业毁约行为买单。不妨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企业解约应届生的违约金标准,提高企业毁约成本,让好不容易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多一点保障。□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