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之间,什么样的教材插画更适合展示给孩子这一话题引发众多网友讨论。有网友认为,“别看插画不起眼,但青少年学生处于早期认知阶段,对于具象的插画、实物却有很高的关注度。小孩子看到诡异的画风,这一影响是深远的。”对此,学生家长、美学专家怎么看呢?
家长:感觉不对,但也没想太多
26日,一位六年级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帮孩子辅导过功课,但一直没注意过教材上插画,孩子也没有谈起过相关话题。今天早上看到网上的消息后,她再仔细看了下插画,觉得确实不太妥当。“画风很怪,也不符合审美。”
“自从孩子上小学之后,每次看他的数学书,我就觉得插画一言难尽。但我自知不懂艺术,不敢乱说。”另一位三年级学生的家长“小馨甜妈”告诉记者,她此前就觉得数学教材的插画丑,审美趣味不对,直觉上确实不舒服,但当时没想太多。她说,希望专业人士都有常识判断,从这件事来看,要走的路还很长。
另一位家长表示,他家孩子就在用受争议的教材。他认为,对很多孩子和家长来说,不刻意提出那几张图,大部分人都没有感觉,大家基本的观感只是觉得画风难看了点。“我是支持改正图案内容及美化的,但不必过度紧张夸大后果,甚至上纲上线。”
专家:美育很重要,润物细无声
一位长期关注小学生教材的资深编辑、家有两娃是小学生的家长洪先生认为,这一系列的插画相较于过往教材,“是无可争议的丑,也不是‘风格’的问题”。他认为,小学生的教材要有原则和底线要求,即首先要符合小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感受,要能够有引导审美的作用。
美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潘知常认为,此次受到争议的人教版教材插画,从目前公开展示的几幅图片来看,明显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展现中国当代青少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潘知常说,中小学生需要从审美的角度接触世界,“形象大于思想、也先于判断,中小学生们的判断力不够,对社会历史的了解程度也不够,往往会从一些直观、形象的角度切入了解世界,而这恰恰需要我们在插画绘图上下很大功夫,去润物细无声地熏陶他们”。什么样的教材适合展示给当下学生?潘知常认为,教材的插画需要既立足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能够跟上新时代,能够反映当下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