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朝军
11日,@微博辟谣发布官方消息称:站方根据用户举报、人工巡查等方式,发现有个别网友发布“烧烤店的被打女子死了”“‘请叫我晓刚哥哥’等网友是打人者”等4类不实信息,站方深入排查并从严快速予以处置。依据《微博社区公约》等相关规定,共处置相关违规内容530条,并对@桃桃乌售罄了@oopsjaz等47个违规账号,视程度采取禁言7天至关闭账号的处置。
每个热点新闻都会引发舆情发酵,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唐山打人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汹涌,大多是关注事件本身处置并对行凶者进行谴责的。但随着舆情的发酵,一些“蹭热度”的信息也开始粉墨登场,除了这次微博平台直接处置的不良不真不实信息外,质疑被打者身份、餐饮老板行为失当、质疑现场有关人员行为、起底个别商家和涉及人员隐私信息等行为也开始在虚拟世界发酵,成为另外一种不容忽视的行为和现象。
纵观舆情,除了一些正常的信息表达之外,一些不真实、不理性的言论,实际上已经偏离了理性监督事件发展处置的方向,而成为一种彻头彻尾的“蹭热点”。这类虚假信息的始作俑者,眼里其实已经没有是非对错和法纪观念,有的只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粘不来流量不罢手的疯狂和出格。
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质疑、监督是民意反应的必然,也是助推法纪落实、监督事件处置、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秩序的理性力量参与。但这个民意反应的原则和底线应该是客观公正、理性科学、遵纪守法。倘若民意的监督干预偏离了这个方向与原则,不仅不利于真实的澄清,而且会给事件处置制造障碍,只能成为打着民意旗号、实则制造舆情暴力的“二次行凶者”。
具体到“唐山打人事件”,当务之急,首先是做到及时信息公开,不给各种伪舆情”的“二次行凶”有可乘之机。其次,及时开展网络不良信息清查治理。“唐山打人事件”引发舆情非理性围观可能导致“二次暴力”,这不会是一个孤例。这足以说明还网络清朗空间已经迫在眉睫,而且非常必要。网信、公安等职能部门应该由此及彼,尽快启动网络环境清理整治,通过强化巡察、夯实责任、执法到位、建章立制等,净化网络环境,引导网民客观理性表达意见建议,让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观念深入网民人心,从源头上遏止类似的网络暴力和“伪民意”“伪舆情”滋生蔓延。这也是全面理性科学处置“唐山打人事件”的应有态度以及预防类似事件发生的务实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