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北周文帝宇文泰:十三子个个成才
  北周文帝宇文泰,是南北朝后期一位极有作为的君主。他开创的朝代虽不显名于史册,做的事情却件件极有分量。无论是强力推进北朝汉化,或是奠定隋唐王朝制度基础,还是打造兴盛百余年的关陇集团,都令人对这位胡族君主刮目相看。有道是一法通万法通,宇文泰在军国大事上颇有成就,在教育培养儿子方面也独步天下,十三个儿子个个成才,没有一个因为生长皇家而变得荒淫侈乐,在皇族子孙质量普遍堪忧的南北朝,称得上是一股清流。
  精明强干 父子相传
  宇文泰是鲜卑宇文部的首领,出身于北魏六镇之一的武川镇,他少年时代遭遇六镇之乱,父兄皆死于乱兵之中,部族离析、家人亡散,宇文泰在长期颠沛流离中形成了精明强干、狠辣果决的行事作风,这使得他在众多代北武人首领中脱颖而出。
  宇文泰精明强干的作风完美遗传给了儿子们。宇文泰去世后,十五岁的嫡长子宇文觉在群臣拥立下登基称帝,由于年幼无法理政,由宇文泰死前遗命之大臣宇文护辅政。宇文护虽是宇文觉的亲堂兄,却没有什么香火之情,欺负小皇帝年幼,大权独揽一手遮天,军国大事皆出己意,成为不挂名的皇帝。
  臣强主弱,大多数情况下皇帝都会选择忍气吞声、苟延残喘。宇文觉年纪小志气却不小,他不甘受制于权臣,在宫中秘密训练武士,笼络了几位比较正直的大臣,企图趁宇文护进宫时将其刺杀。这一幕与后来清康熙皇帝擒鳌拜如出一辙,连年龄都相同,都是周岁十五。只不过宇文觉远没有康熙的智慧与隐忍,行事过于高调而不知遮掩,宇文护得知消息先下手为强,驱散禁兵、调开左右心腹,废黜宇文觉,不久杀之。
  此事颇令后人称奇,宇文觉虽然行事不密招致杀身之祸,但处处显露乃父遗风,小小年纪便刚强英武,遇事不轻易妥协,着实令人敬佩。
  无独有偶,宇文觉的庶兄宇文毓,同样完美地继承了乃父遗风。宇文护杀宇文觉后不敢自立为帝,拥立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为帝,是为周明帝。宇文毓即位时已经二十三岁,不再是任人摆弄的年幼小儿,宇文护之所以立其为帝,是因为宇文毓为人处世一向低调,寡言少语,很少显露机锋。谁知宇文毓上位之后,说话办事处处令人莫测高深,甚有主见,完全超出宇文护预料。
  宇文护深感无法驾驭,想找借口再行废立之事,但是宇文毓做事周全,并无失德之举,宇文护找不到合法借口,索性唆使庖人下毒害死了宇文毓。宇文毓临终之际仍不放弃对抗斗争,趁着法统约束力仍在,口授遗诏传位给四弟宇文邕,而不是传给自己年幼的儿子。宇文邕年已十七,即位就能亲政,这样就可以合理合法地堵死宇文护继续辅政的口子。宇文护辅政的法统根据就是宇文泰遗命,奉人之命尊人之子,面对宇文毓的垂死反击,宇文护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北周开国初年这两次宫廷斗争,尽显宇文泰诸子的强悍作风,虽处逆境仍不轻易放弃,着实令人赞叹。有的史籍将宇文觉、宇文毓的强硬作风归因于遗传,其实遗传在生物学层面意义固然甚大,但对社会行为尤其是政治行为究竟有多大决定作用,恐怕谁也说不准。宇文毓兄弟塑造出这样的性格,大概更多是其父的后天影响。
  注重身教 诸子成才
  宇文泰奉行实用主义,无论家事国事能用行动解决的,决不空费言辞。早年他还在武川军头贺拔岳帐下为将时,为探听敌酋高欢的虚实,不惜单骑进入晋阳城面见高欢,当面与其交谈,差点被高欢扣留下来。代价虽大,但掌握了高欢的一手情报,宇文泰一直引以为豪。
  宇文泰统率关西大军与死敌东魏进行过五次大战,其中四次都是亲临一线指挥作战,即使两次面临被俘、阵亡的危险,仍不避其险、不惮其劳。这种亲冒矢石的作风对集团领袖来说到底是好是坏,笔者不多作评价,对诸子的教育作用却十分直观而强烈。即使宇文泰一些年幼的儿子没有直接经历这些事,仍能通过长兄和朝中故老间接听闻,从而潜移默化形成了尚武勇毅的价值取向。
  北周武帝宇文邕即位后与北齐(前身即东魏)重启战事,宇文邕和诸皇弟无不以亲率大军作战为己任。北周两次全国总动员的攻齐之战,宇文邕都继承父亲遗风,亲任六军统帅,坐镇一线指挥。在最为艰难的晋阳(今山西太原)之战中,宇文邕甚至亲自率军攻城,由于胡子太茂盛被敌军认出,招致敌军重点围攻,险些命丧晋阳城下。
  宇文泰第五子宇文宪、第六子宇文直等都曾担任过前线统帅,其余所有皇子全都作为领军将领参与了北周灭齐之战。当时北周灭齐并无绝对优势,诸皇子参战绝非简单的“刷经历”,而是实打实的冲锋厮杀。皇族倾巢而出参战,这种盛况在十六国南北朝是非常罕见的,宇文泰对诸子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尤其是第五子宇文宪,称得上北朝的传奇将才。北朝后期周齐对峙,北齐出现过三位名将:兰陵王高长恭、落雕都督斛律光以及段韶,北周诸将与他们厮杀败多胜少,唯有宇文宪力抗三大名将而不落下风。北周灭齐之战,宇文宪是周武帝最为倚重、攻破城池最多、消灭齐军主力最多、斩杀齐军名将最多的大将。《周书》的作者唐朝人令狐德棻对宇文宪着墨甚多,在列传大多是数人合传的通例下,对宇文宪独作一传,并在传论中不惜以韩信、白起这种古之名将来类比宇文宪。
  回溯宇文宪的成长经历,处处有宇文泰的身教。宇文宪十来岁时刚刚展现出一点超出诸兄弟的见识,宇文泰就着意加以定向培养。有一次宇文泰带着儿子们挑选战马,诸子大多选择纯色好看的骏马,宇文宪却只要颜色驳杂的马。问其故,宇文宪解释说,杂色马战时好辨别,一旦有战可立即上马。宇文泰大为赞赏,认为此子很有战将的潜质,后来每每见到杂色马,都专门带回来赐给宇文宪。少年宇文宪的这种反应,或许真的是有名将潜质,也或许只是一时抖机灵。但可贵之处在于,父亲对儿子的独特反应持以积极鼓励的态度,并不断给予正面强化,哪怕只是一时抖出来的机灵,也会在反复鼓励强化中变成真正的优秀特质。
  这种积极的培养方式绝不只表现在军事上。宇文宪和几个兄弟一起学习儒家经典,他在才学见识上表现与众不同,时不时对军国大事能发表一些见解。宇文泰不辞其小,有意识地带着宇文宪等诸子参加朝议,有一次商议派谁去新征服的益州当刺史,宇文泰怕派大将去会出现割据,有意从儿子中选一个。但这番心迹并没有当面说出来,才十来岁的宇文宪竟能猜中父亲心思,当众表态愿当此任。宇文泰和当朝重臣不无啧啧称奇。
  朴实家风 预防腐败
  北朝后期的北周、北齐两国,其创业集团早期都生活在代北六镇,生活条件相当差。开国后物质生活骤然间极大丰富,很少有人能招架得住物质享受的诱惑。与宇文泰同时创业的高欢家族,刚一建国就陷入不可逆转的腐化堕落之中,高欢的十五个儿子几乎个个声色犬马、侈乐无度,创业第二代人才质量崩盘,短短二十多年就葬送了王朝基业。
  宇文泰从一开始就比较注重对家人的约束管教。宇文泰发达后娶了不少妾,具体数量不得而知,但据宇文泰诸子传推断有十几位。宇文泰特别重视妻妾们的管理,采用西周王室的旧法给妻妾们定等级、规范言行,既避免后宫干政,也同时规避了妻妾们争风吃醋。宇文泰诸子都耳濡目染地形成了克制色欲、专注事业的作风,诸子都能律己严家,有效避免了奢侈淫乐之风的蔓延。
  即使家庭风气如此淳朴,宇文泰仍想有所提高。他生下第四子宇文邕、第五子宇文宪之后,当时风俗说此二子不利父母,应当暂时寄养于宫外。照理说就算寄养,在京城长安找一家重臣显贵就行了。宇文泰却执意将两个还在襁褓中的儿子,不远数百里送到原州(在今宁夏固原)刺史李贤家中寄养,而且一养就是六年。
  李贤家族是陇西有名的大家族,既有深厚的家学传承,又累世为官、素有贤名。宇文泰的考虑,就是让儿子们从小就接受熏陶、见贤思齐。这样做虽说未免使父子之亲有所间隔,然而寄养于外,却能极大消除贵胄子弟的娇气,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与生俱来的贵族毛病。宇文泰诸子之中成就最大的,恰好就是宇文邕和宇文宪。这两位皇子性格都比较刚硬,视野比较宏阔,不以皇族出身自高自大,可以说与这段特殊的经历不无关系。宇文邕做了皇帝后回想幼年这段经历,仍然十分珍视,在诏书中情真意切地说:“念其规弼,功劳甚茂。食彼桑椹,尚怀好音,矧兹惠矣,其庸可忘?”
  皇族腐败是十六国以来部族国家的通病,一定程度上看乃是不治之症。由家而国,那些部族政权或是没有这样的见识,或者有见识而无预防的本事,忽焉而起的国家,往往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宇文泰是少有的能克服这种毛病的君主,唯其如此,北周王朝才能够挣脱地僻民贫、底蕴浅薄的先天不足,以一个弱小的部族,完成了统一北方、为隋唐盛世启蒙的世纪重任。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