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没想到跟着测评买也踩坑。”近日,为了给儿子选购一款汽车玩具,宝妈茜茜翻阅了多篇测评笔记,最后下单了某博主的“强烈种草款”,拆开一看,却发现产品质量低劣、气味刺鼻。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一大批“测评”平台和博主应运而生。然而,记者采访发现,检测方法、标准五花八门,测评质量参差不齐。还有的第三方测评与商家深度捆绑,变相带货,虚假测评。(7月11日《工人日报》)
在人们的认知常识中,所谓“第三方测评”应该是独立于具有利益相关性主体之外的某个客体,具有中立、客观与公正属性。然而当下的许多“测评”平台却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甚至是“以商养测”的深度捆绑。这种带有明显功利性的“测评”,不仅无益于消费者的购物选择,还会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重挫第三方测评的社会公信力。
鉴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加,且又缺乏选购的时间和经验,由第三方测评机构给出不带有倾向性的如实结论,既能为消费者的“货比三家”提供参考,又能对企业构成有效监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确保“第三方测评”的客观公正,就当保障其独立、中立的属性回归。要通过制度设计,设置其从业门槛和执业资质,设立科学统一权威的测评标准,规避各吹各号、各定各调,让第三方测评有章可循、便于其对标对表。尤其要抓住“公开透明”这一关键环节,测评者需公布和品牌的关联关系,并对相关产品进行回避。在行业加强自律的同时,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投诉响应机制,对消费者反馈的侵权行为及时出手纠偏,引导行业回归公正、客观的初衷。此外,网络直播、短视频、社交等相关平台应做好引导和规范,不能仅着眼于流量,充当测评行业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