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儿童易出现感冒发热等不适症状,去医院就诊一般都会做血常规这个项目。拿到报告单,很多家长却犯了愁,化验单上密密麻麻的数字说明了什么?白细胞升高是不是说明孩子被细菌感染了?看懂血常规报告,虽不意味着自己就能诊断病情,但至少可以让家长对孩子身体状况心里有数。血常规的检查项目很多,不过家长要看的只有3类: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看懂这些,就可以对孩子的身体状况做出一个粗略的判断,接下来给大家详细讲讲。
1.白细胞。白细胞是身体的卫士,当细菌或病毒袭击身体时,白细胞会去冲锋陷阵、保卫身体。白细胞是5种细胞的总称,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每种细胞的作用方式各有不同。大家各司其职,协同作战。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感染。除了感染,白细胞增多还见于类白血病反应、副肿瘤综合症、消化道出血、使用激素之后等情况。除此之外,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恐惧紧张等生理状态下也会出现白细胞升高。因此,白细胞升高不等于感染,一定要结合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如果医生判断孩子生病主要由感染引起,再根据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是细菌还是病毒导致。
当人体被细菌偷袭时,身体会快速产生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派遣它们到患病的地方上阵杀敌。由于中性粒细胞短时间内急速增多,白细胞总数也会升高。在血常规报告中,如果看到中性粒细胞增多,大多可以认定是细菌感染,医生可能会建议孩子使用抗生素治疗。淋巴细胞能识别出哪些是病毒,把它们包裹起来消灭掉,不让病毒继续捣乱,并且产生相应的抗体,便于下一次直接消灭它们。在淋巴细胞与病毒战斗的过程中,淋巴细胞会大量复制,数量变多,但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会下降。等到病毒被打败之后,淋巴细胞的数量又会恢复到正常值。
2.红细胞。红细胞可以看做是氧气搬运工,负责将氧气运送到全身各处,给机体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而实现这一功能又主要靠它的助手血红蛋白。血常规报告中,红细胞相关的有这几项: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不是觉得很复杂?先别急,我们只需要看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这两项。如果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数量减少,孩子有可能患有贫血。
3.血小板。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血管出现破口或血管内皮受损时,血小板就会聚集于此。如果血小板只是轻微升高或者降低,孩子平时也没有明显皮肤淤斑、紫癜、出血等症状,一般不需要太担心,可以定期复查。但是,如果升高或降低比较厉害,就要警惕血液疾病了,建议到血液科去看一看。
学会看血常规报告后,对于医生的诊断,家长可以结合报告单上的数据来看就更清楚了。不过疾病的诊断,不是只看血常规报告那么简单,还要结合临床的症状。
高洁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