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他山之石】“天价彩礼”背后的经济归因不容忽视
  积极生育大背景下,婚俗问题再获审视。日前,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相关文件,旨在为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添柴”加油。其中提到,推进婚俗改革和移风易俗,破除婚嫁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倡导积极婚育观念。
  婚俗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天价彩礼。天价彩礼愈演愈烈,固然有文化方面的原因,炫耀性心理、“面子”等助推彩礼攀比之风。但说到底,天价彩礼背后还是经济因素在“作祟”。很现实的一点是,农村适婚性别比不断走高。这一方面是因为现在以90后为主体的适婚人群的出生性别比本就偏高,农村地区更甚。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女性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更多农村女性得以通过教育或就业等途径走出农村,进入城镇,进一步推高了农村适婚性别比。在这样一个性别失衡的婚姻市场中,竞争加剧是必然,不断攀高的彩礼就成了竞争获胜的一个筹码。
  彩礼的不断走高,也与近年来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不无关系。或者说,有必要将天价彩礼置于这一背景下来观察和分析。彩礼,虽然被一些人视作是对女方父母养育女儿的一种补偿,但在现实中,这笔钱多被作为小家庭运转的一笔启动资金。
  近年来,城镇化的推进,在城镇甚至城市安家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愿望和现实选择,不断上涨的房价也意味着小家庭婚后生活启动成本的增加,而天价彩礼就成为不得已之下转嫁或者说分担这种成本的一种选择。在这种现实的经济计算和考量之下,文化等软性约束和引导是较为无力的。这或许也能解释,关于遏制天价彩礼,社会上出现“你说你的,我干我的”的尴尬局面。只有摸清天价彩礼背后的“底层逻辑”,才能对症下药,搬走这一压在不少农民身上的“大山”,让彩礼回归其“(讨)彩”的本义。结婚成本的缩减,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这些家庭的生育意愿,而这也正是前述文件出台的目的所在。
  为遏制天价彩礼,不少地方作为“试验区”推行婚俗改革,或是进行乡风宣传教育和引导,或是推出新的乡规民约进行约束和整治。比如河北省河间市一些村规定,红白喜事每桌的香烟和酒不能超过一定金额,彩礼和宴席的桌数及餐标也设置有确切的上限。这些举措当然有必要,但因为围绕文化做文章,也容易陷入进退失据的境地:要么过软没有约束力,要么约束过细又会引起“侵犯村民自由”等质疑。
  既如此,不妨放宽视野,循着天价彩礼背后的经济逻辑,尝试作出一些新的探索。比如,通过增加城镇教育资源等的供给,进一步推动就业、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减轻年轻人组建小家庭的显性或隐性成本,反向减轻父代向子代的财务支持及转移压力。多种因素调节作用下,天价彩礼或将回落。□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