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没有时间做饭,我帮你做。”最近,国内类似的上门做饭、私厨到家等服务突然火爆起来。在成都,“95后”姑娘张要红就是其中一员。两个月前,她利用业余时间兼职“上门做饭”,如今已拥有了一个自己的团队。(10月31日《成都商报》)
其实,“上门做饭”这种“新职业”并不新。早在几年前,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就已经出现了“厨师上门”“钟点阿姨上门做饭”等服务。在成都,2016年底,一个提供上门厨师服务的O2O网约厨师平台上线。当下,亦有多个生活服务类平台提供类似服务。
“上门做饭”之所以突然火起来,据有关从业者称:一是当下一些年轻人不会做饭;二是青年夫妇工作和家庭压力较大,下班后不想下厨;三是一些宴请聚会可能人员较多,做饭相对麻烦,而“上门做饭”服务正好满足了这部分人群的需求。
不过,“上门做饭”虽说有着一定的市场空间,也反映出社会对于灵活就业的认可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但显然相关服务安全和法律关系也不容忽视。毕竟,随着服务和行业的发展,对“上门做饭”的质疑声也随之出现。比如:“这样的团队有健康证吗?”“安全问题怎么办?”……这就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应走在前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政策引领和前瞻性的引导,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以及对从业人员信用体系的建设。在此前提下,市民之间也需要提高彼此的文明水平、整体规则和契约意识。
而对平台来说,由于上门服务涉及隐私、人身安全等诸多问题,应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线上资料审核和线下厨艺考核。例如事先审查“上门厨师”的工作年限、工作记录、健康证明、是否有行政刑事处罚记录等,另外消费者在提供服务时也有好坏评价、安全警告等消费体验权利,对服务人员的服务信用有所影响。此外,用户与劳动者双方签订的服务合同内容需要进一步明确,合同的履行也需进一步保障。只有在下单前双方对各事项达成充分共识,才会避免消费时发生纠纷,从而真正达到多方共赢。王志顺/文毕传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