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火爆的“剧本杀”是一种角色扮演游戏,玩家们通过剧情推理、搜证梳理线索完成游戏任务。但就在剧本杀火爆之际,“儿童剧本杀”也悄然兴起,与“成人剧本杀”不同,游戏内容更像是儿童版简易故事表演。也有一些声音认为,儿童剧本杀其本质并非娱乐,而成了一些教培公司“巧立名目”进行课外辅导的幌子。(10月31日央广网)
“成人剧本杀”的乱象刚刚得到纠治,“儿童剧本杀”又冒了出来。同样的沉浸式体验,同样的剧本表演,“儿童剧本杀”其实除了剧本内容有些许差异,实际上就是剧本杀对于儿童这个特定群体的侵袭。更可怕的是,“儿童剧本杀”成为一些教培机构的香饽饽,被认为是教育培训的“新赛道”。
“儿童剧本杀”和课堂上的情景教学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明显的不同。课堂上的情景教学或者角色扮演是为了课程的需要,而“儿童剧本杀”更侧重于娱乐的效果,其次才是知识的传递。教培机构鼓吹“儿童剧本杀”无非是为了碎银几两,但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儿童剧本杀”却很可能让其沉迷,危害不容小觑。
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角度来看,对发展“儿童剧本杀”亦应秉持审慎态度。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明确,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使用的剧本脚本应当设置适龄提示,标明适龄范围;设置的场景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应当在显著位置予以提示,并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剧本娱乐经营场所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除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外,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剧本娱乐活动。
另一方面,教培机构开展“儿童剧本杀”业务加大了剧本杀管理的难度。众所周知,教培机构并非专门的剧本杀经营场所,其经营多处于教育部门的监管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培机构的“儿童剧本杀”业务该由谁管理亟须予以明确。同时,将“儿童剧本杀”与课程培训结合也带有很大的迷惑性,让“儿童剧本杀”处于娱乐和教学的中间,究竟算是娱乐活动,还是课程培训?这个问题同样需要厘清。否则,就很可能会让“儿童剧本杀”业务游离于监管之外。
天之未雨,绸缪牖户。“儿童剧本杀”的剧本该如何报备,应该如何监管,相关部门应该未雨绸缪。只有这样,“儿童剧本杀”才能少走弯路,健康发展。□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