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8岁的曾家英老人在1996年退休后,走上了爱心捐助之路,曾长期资助淮南、安庆、六安、合肥等地多个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每个月退休金到账后,她第一时间把资助款一笔笔寄出,只给自己留下500元生活费。26年来,她已累计捐款100余万元,荣获中国红十字会首批五星级志愿者、安徽好人、感动江淮志愿服务优秀个人典型、第三届淮南市道德模范提名奖、淮南好人等称号。
A
26年捐资助学从未停止
曾家英家在淮南前锋新村。11月16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和志愿者樊女士走进她家,看到的是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屋内装修比较简单。“房子是孩子们给我们老两口买的,他们都很孝顺。我俩的退休工资加起来有一万多块钱,吃喝不愁。”曾家英说,夫妻俩现在都上了年纪,因为没有和孩子们一起住,孩子们担心他们在家中有意外,特意在家里安装了监控视频,能随时看到屋里动静。
曾家英得知记者和志愿者想听听她这些年来捐资助学的故事,遂从卧室里拿出一摞相关组织给她的捐资证明。记者随手打开几份证明,看到上面写有:2010年4月22日,为玉树地震灾区捐助1000元;2012年5月27日,为淮南潘集刘集小学捐200元;2018年5月31日,为寿县隐东小学留守儿童捐款600元;2020年1月30日,支持淮南市抗击新冠疫情捐款600元;2021年7月27日,支持河南抗洪救灾捐款1000元……
记者了解到,曾家英出生于革命干部家庭,从小耳濡目染祖辈和父辈乐善好施、为国为民奉献的精神,优良的家风塑造了她乐于助人的品德。1996年,曾家英退休,本可以过上清闲自在、含饴弄孙的好日子,可她却有了新的目标,开始爱心助学。
“我的助学路是从淮南市潘集区架河镇齐王庙小学开始的,这里是我祖辈战斗过的地方。”曾家英告诉记者,齐王庙小学地处偏远,在校学生基本都是留守儿童,当时因为家庭贫困,不少孩子缺衣少吃,她看到这些后红了眼眶,从中挑选几个家庭特困的孩子进行长期资助。
因为这次资助,曾家英想了很多,她觉得既然淮南有贫困孩子,那其他偏远地方肯定也有贫困孩子。于是,她开始留意收集报纸、电视上有关贫困地区贫困孩子的信息。慢慢地,她捐资助学的地方从潘集区延伸至其他县区,从淮南市内延伸到市外,从安徽省内延伸到省外,这条捐资助学路一走就是26年。
在她的帮助下,一批批孩子顺利完成学业,一个个家庭满怀感激。直到现在,在淮南凤台县和谢家集区,还有她长期资助的多个困难家庭的孩子。在安庆、六安、合肥等地,她资助的多名贫困学生从小学读到了大学。在四川、青海和西藏,她曾资助了很多藏族困难学生。
除了捐款,曾家英还有个心愿,就是去看看自己资助过的孩子,为他们送去关怀,给孩子们更多的鼓励。2005年和2006年,曾家英两次前往海拔4000多米、没有公路、没有水电的藏族学校看望她资助过的孩子。路途遥远,高原反应,一次来回奔波十几天,年轻人都苦不堪言,可曾家英却坚持了下来。看到孩子们的那一刻,任何不适都烟消云散,曾家英想的是能帮助到孩子们,一切都值了。
B
每月工资只留下生活费
曾家英告诉记者,她退休前在水利部门工作,现在退休已有20多年了。如今,曾家英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个月会固定把退休金一笔笔寄出去,怕耽误了那些困难孩子们的生活。
曾家英每个月有6000多元退休金,每月20号左右退休金到账,她会对照资助的孩子地址,把资助款和衣物、日用品等物品一一寄走,而她自己只留下500元生活费。曾家英有如此底气,都是因为家里老伴支持、孩子们孝顺。
“我父母那边的水、电、燃气费用都是我从网上给他们缴的,父亲还有退休金,他们吃不了多少。母亲把退休工资捐出去,我们也支持她。”曾家英的儿子陈健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对母亲捐款的事,父亲不反对,也无怨言,全家人都不在意她捐钱,只要老人开心就好,做子女的不干涉她,况且这也是回报社会的好事。
“在我记忆中,母亲就是一个热心人,我支持她捐资助学和向灾区捐款的事。”曾家英的小女儿陈曾告诉记者,她是一名教师,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次回家和母亲聊天,聊到班里有一名女生父亲去世了,家庭比较困难,买学习资料都没钱,自己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母亲却认真了起来,当即决定资助这名女生,为其购买学习资料,而她始终没有告诉女生是她的母亲在背后资助。
陈曾还告诉记者,她经常和姐姐为母亲买新衣服,或者把自己喜爱的衣服送给母亲穿,可老人家穿不久,就会把一些衣服送给困难的人,她觉得自己有穿的就行了。这些年来,子女们已习惯了母亲热心帮助别人,也支持母亲这样做,为家人树立了榜样。
记者了解到,曾家英的子女不仅把两位老人的生活安排得妥妥当当,更是在逢年过节给她钱,支持她爱心捐款。没了后顾之忧,曾家英的助学路更是一路顺畅。
除了捐资助学,曾家英对于国内发生的自然灾害,也是第一时间到红十字会捐款。她每隔一段时间会把节省下来的钱送到红十字会,委托红十字会帮她捐出去。26年来,曾家英捐资助学、爱心捐款等已累计达100余万元。
C
闲不住的她成公益达人
在曾家英的各种捐助证明和获得的证书中,记者看到她在2015年6月,服务时长达到五星级志愿者标准,被相关组织授予“五星级志愿者”。曾家英是闲不住、坐不住的人。因为家中的事情都由老伴和子女解决,所以她经常跟着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其他志愿者走村串户参加公益活动。
记者了解到,一次晚上9点半,曾家英从凤台刚回到市区的家中,得知次日一早市红十字会要带领志愿者到大别山革命老区贫困乡村学校考察、帮扶,她立刻报名参加。她和年轻志愿者们一起翻山越岭、马不停蹄地奔波两天,行程近千公里。一次去寿县偏远扶贫村看望留守儿童,因为出发时间早没有公交车,她早上4点多就起床,走了一个小时赶到红十字会,生怕耽误了大家的时间。
今年1月,曾家英下楼时一不小心踩空摔倒了,左半边身疼痛难忍。她怕家人担心,自己跑到医院检查,虽然没有骨折,但关节扭伤、软组织损伤,腿和胳膊肿痛,医生要求她在家静养。看到红十字志愿者在群里发春节“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消息,在家养伤的曾家英心急如焚。到了2月下旬,还没有等到身体完全恢复,她不顾家人劝阻,坚持出门去给资助的孩子办理捐款,余下的1000元又送到了红十字会。
别人都劝她说,年龄大了,不要这么奔波。可曾家英说:“我不累,我是70多岁的人,30岁的心脏,40岁的血液,我的爱心路还长着呢!”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张安浩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