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对家里报喜不报忧的漂泊年轻人、病急不知如何投医的人……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在患病后选择叫上“陪诊”去看病。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有2.6万人在淘宝搜索“陪诊”。据不完全统计,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超过500家,生意好的店铺月销上千单。(11月21日《成都商报》)
透过老年患者长时间站在医院指示牌前茫然无措的无助一幕,以及“过去一年有2.6万人在淘宝搜索‘陪诊’”的相关数据,人们不难感受到当下社会对“职业陪诊师”的刚性需求。而在这一问诊群体中,不只有独居的老年人,也不乏异地打拼的年轻人。诚如陪诊师曹伦的分析,父母留在小城市居住、子女进入大城市工作的分离,同时造成了两个群体的“孤独”。“职业陪诊”成刚需,无疑会激发这一行业的风生水起,要确保其良性有序发展,行业规范化不可或缺、势在必行。
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往往疾病多、腿脚慢、上下楼不方便,如果身边没有亲人照顾,一个人挂号、就诊、检测、拿药等就显得力不从心,甚至不知所措。他们确实需要人引领与助力;同样的,一些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也害怕去医院,抑或是有些社恐,怕与医生打交道。他们把独自看病称为“深度孤独”,也希望有个人做伴,且不愿麻烦朋友或告诉家人自己生病。基于“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的道理,到医院看病也不失为相对“专业”之事,最合适的陪伴人选非“职业陪诊师”莫属。
纵观职业陪诊的行业乱象与风险隐患,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准入门槛低。职业陪诊人员既有公司招聘渠道,也有平台注册即可,来源多元、素质参差不齐;二是权责边界不明。我国法律尚无针对职业陪诊的专门规定,实践中亦未形成成熟的行业惯例,在当事双方未签订合同或仅有格式合同的情况下,患者、职业陪诊师和医院之间的权利义务划分难以厘清,且患者在享受陪诊服务时还面临信息泄漏风险;三是市场缺失规范。当下经营陪诊业务的机构多元化,相似服务内容却价格相差巨大,低的50元,高的竟达600元,且诊疗“难易程度”与服务时间长短也难以量化和界定。这些仅靠双方协商显然不够,亟须出台相应标准、管理细则和行业规范。
陪诊师是一个具有专业门槛的职业,需要具备行业知识、服务意识。同时,陪诊师和患者之间还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这就需要为“陪诊师”设置必要的入门资质和从业条件,要聘用那些懂业务、善沟通、会服务的专业人士或经过专业培训的热心人从事陪诊服务,切实把好道德关;要规范“职业陪诊”的监管、考核、评价机制,明确监管主体、厘清服务项目,对服务质量标准、收费标准及纠纷处置办法建章立制。同时,还要推动、引领和督促行业自治建设,加强管理创新,维护市场良性竞争秩序。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净化行业生态环境,倒逼行业平台狠抓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