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戏画闲言】医疗健康类APP“患病”,该吃什么药?
  相较于其他类型手机应用软件,医疗健康类APP涉及的信息更为隐私,如身体数据、健康状况、生理情况等。有消费者反映,线上咨询脱发问题后,植发商家电话竟一个接一个。记者下载某医疗APP时发现,隐私协议暗藏收集个人财产信息等陷阱。此前,多款医疗健康类APP就因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被监管通报。(11月21日《工人日报》)
  在公众日益重视健康问题的背景下,目前共有4000多个医疗相关APP,为大家提供线上医疗服务。然而,部分医疗类APP在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时,向用户索取一些不该索取的信息;更有甚者,未经用户同意将用户个人健康隐私信息外泄,这既容易造成用户被骚扰,还会给用户带来其他风险。
  在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方面,我国《民法典》《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都提供了“盾牌”,国家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也明确了各类APP收集信息的范围。但从实际情况看,部分医疗健康类APP超范围收集用户信息,并未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
  无论是此前被监管通报的相关APP侵权问题,还是媒体此次报道中揭露的有关问题,均表明部分医疗健康类APP本身运营并不“健康”,而是患有严重的“贪婪病”“侵权病”等。所以,这类APP急需“吃药治病”。
  其一,用户应该对过度收集个人健康隐私信息的医疗类APP用脚投票。不管是被监管通报的问题APP,还是被媒体点名的侵权APP,广大用户都要擦亮眼睛拒绝下载使用。对权威渠道尚未点名的APP,用户若发现其隐私协议暗藏陷阱,应拒绝使用并举报。
  其二,针对医疗健康类APP量身定制更加精准的规则。由于法律是原则性规定,而上述规定针对医疗健康类APP不够全面、细化,这都给了部分医疗健康类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的机会。因此,应以问题为导向,对各种医疗健康类APP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收集范围和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并为监管提供依据。
  其三,在实际监管过程中对这类APP投入更多力量。鉴于这类APP涉及的信息更为隐私,一旦外泄后果更严重,监管力量应该向其倾斜,即4000多个医疗相关APP应该列为重点监管对象,既要加大检测、抽查力度,又要加大惩戒力度。除了点名通报外,还可以责令下架、经济处罚、吊销执照等。
  简而言之,医疗健康类APP有病就得治,唯有使其回归“健康”,才能为用户健康更好服务。
  海凝/文陶小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