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小街风景
  □蚌埠赵传兴
  长不到四百米,宽只有十二三米,街很小,东西走向。
  东西很齐全,你需要的都有。鸡鸭鱼肉,都是自家养的;青菜萝卜,都是自家菜园里的;草鱼鲢鱼,都来自附近的淮河、天河和各条干净的沟渠。
  街两边是店铺,几家老店铺值得说说。一家理发店,我读初中的时候已经在了,师傅是个女的,手艺好,待人也热情,和谁都能拉上话,三十年前我结婚时就在她家理的发。一家店在一个点干了一辈子,时光流淌的声音泠泠作响;一家小百货店,两层小楼,老板姓路,八十多岁,说话慢条斯理,与人为善。二楼住人,一楼开店,卖的都是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用品,忘了带钱也可以赊账。一些几乎已经被时光淘汰了的小东西,比如信封、信纸、毛笔、墨水,他家店里都有;还有一家老澡堂子,一九八四年开始营业的。附近八个村的人来赶集,买买东西,顺便洗洗澡。老板招呼得亲,顾客们来得也勤。恍然间,当年二十出头的小胡老板如今已鬓发成霜,每日还见他一锨一锨地攒炭。
  小街上有能耐的人不少。医院的董医生毛笔字功底深厚,是几个村公认的,每年春节前,他会帮邻居免费写春联,也会在街边摆了桌子义务为赶集的人写;饭店的王老板锅烧得好,尤其那一道春卷让人过口不忘;小吃铺董师傅的油条炸得亮,吃着脆,热气腾腾,很是诱人。
  小街不是每日都逢集,只在阴历的单日子逢。赶集的人不少,问问价,买几样东西,东头转到西头,西头转到东头,一来一回也就半个小时不到,手里拎了白菜豆腐,猪肉牛肉。蔡大叔家住在小街附近,每日关注菜价,渐渐瞅出了门道,早晨赶一次街,半上午再赶一次。买了便宜菜,再把经验说给别人听。
  我也经常上街转转,不为买东西,只是为了转转,闻闻蔬菜的味道,熏熏烟火气。走在小街上,总有人喊我,和我打招呼。一些在其他地方被生活隔开的熟人,却被时光安排在了小街上,见面,寒暄,而后离开。
  小街上,有些人被刻在了记忆里。卖鸡架子的夫妻,妻子是瘸了一条腿的,两人都实在,秤上从不克斤扣两;卖青菜萝卜的女同学,前年被一场车祸带走了,她的摊位早已换了他人。
  原来也有粮食行,在街东角,小麦、大米、黄豆、麦麸都在那交易。十七八岁时我背了三四十斤麦麸去卖,一个买麦麸的妇女顺手接了过去,自己找了秤来称,拿着大秤的行老板气得直哼哼。早几年粮食行自然消失了,七十多岁的行老板扛着大秤满村子里跑;原来也有牛行,在街东南不到一百米,早几年也自然消失了。只是走过这些个地方,还会想起来当年的光景,像一尾潜藏的鱼泛起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