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舐犊情深,呵护脑瘫养女19年
  “昨晚孩子几点睡的?”“今天给她吃什么?”这是每天早晨起床后,廖学军与妻子张云的“口头禅”式对话,却饱含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于脑瘫女儿浓浓的爱。
  五旬开外的廖学军是六安市裕安区西市街道响铃庵社区居民,中共党员、退役军人,和妻子张云均为下岗工人。2004年的一天,廖学军夫妻俩与脑瘫女孩晓丽(化名)结缘,自此二人夜以继日,用浓浓的爱心和温情呵护着脑瘫养女的成长。
  女儿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两口子都是下岗工人,家里生活本来就很困难,却精心照顾着脑瘫养女,坚持了这么多年,太不容易了。”说起廖学军、张云夫妻,街坊邻居们赞不绝口。
  这份人间大爱要从2004年说起。那年,由于妻子不能生育,廖学军夫妻俩在民政部门通过申请领养了一名女婴,可爱的孩子进入家门后给夫妻俩带来幸福的期盼。自那时起,夫妻二人就将孩子视如己出,虽然家庭生活拮据,但他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为孩子买奶粉和玩具,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然而,在女儿晓丽八个月时,廖学军夫妻发现她不能抬头,很多表现也不同于其他孩子。“当时抱过来以后就觉得与别的小孩有点不一样,然后就去医院找医生看。”廖学军说,夫妻俩带着女儿辗转奔波多地问诊,最后孩子被确诊为脑瘫,而且无法治愈。
  夫妻俩仍抱着一丝希望,咬咬牙,不惜花光积蓄,继续带着她多方求医,但孩子一直都不能站立、不能独立吃饭、不能独立如厕,几乎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孩子问题这么大,以后会成为你们的累赘的,趁早别要了。”身边一些知情亲友这样劝说。
  “家里人包括父母、亲戚朋友一直都在劝我们放弃,把孩子送还福利院,但我们没有这么做。我们既然收养了她,她就是我们的亲生女儿,我们会一直照顾她!”廖学军如此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
  女儿会说“妈妈辛苦了”
  “啊,张嘴吃饭,女儿你真棒!”每天清晨伴着窗外的鸟鸣,廖学军夫妻俩就早早起床,一起帮女儿洗漱、梳头、喂饭、上厕所……一年365天天天如此。不仅如此,他们怕女儿久躺会生出褥疮,夫妻二人轮流转地给孩子做推拿、按摩和针灸。忙完女儿后,廖学军外出工作,靠打些零工补贴家用,张云则在家做饭、做家务,寸步不离地照顾孩子。就这样,女儿在他们的呵护下慢慢长大。
  “孩子一天学都没上,我们给她买了个平板,她不知怎么就慢慢认得很多字,日常生活中的字很多都认得,现在已经不看动画片了,已经能看懂电视剧了,她没有社会交往,很多知识都是从电视里学到的。”“她思维各方面与正常小孩子一样,什么都知道,渐渐学会了与人沟通,非常乐观坚强。”“她非常懂事,她妈平时在家拖地,她就在床上讲‘妈妈辛苦了!’”说起女儿,廖学军忍不住夸赞,非常欣慰。
  廖学军解释说,晓丽与妈妈天天在一起,感情更深一点,“平时她妈照顾她各方面生活,包括吃喝拉撒,都是她妈在搞,我作为爸爸只能有需要的时候搭把手。”
  不后悔带她回家的选择
  面临各种困难,廖学军一家三口感受到来自党委政府、社会各界,以及亲友们的关怀和暖意。“政府给我们办了低保,孩子有残疾补助。”廖学军说,他们家原本可以按政策申请廉租房的,后来因为妻子的弟弟按揭买了一套房子给他们住,所以就没有申请廉租房了。
  “我没什么技能,一直靠打零工维持生活,今年到现在也没找到什么像样的活,我上面还有老人要经常去看看,家里孩子大了,她妈有时候搞不动她,经常需要我搭把手,所以也不能离家太远。”说起生活出路,廖学军表露出一点点惆怅。
  “虽然日子过得辛苦,但跟孩子带给我们的幸福比,算不了什么,再让我们重新选择,我们依旧会带她回家。”当有人问廖学军夫妻这样做后不后悔时,夫妻俩总是这样回答。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窦祖军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