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爱翠
培根铸基
“我们听过无数大道理,却依然教不好孩子。”可待我有幸读到《静待花开》,才发现若读对了书、用对了方法,即便繁花渐欲迷人眼,也能将万丈波涛,抚为水波不兴。
读完这本书,我在教育孩子的迷雾中,仿佛看见从一束柔和光晕中走来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小人儿,更清晰地认识到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一切当下和未来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都与我们传承或经历过的经验有所不同,都与我们看到的别人家孩子的表象有所差异,都需要我们张开双臂拥抱更多的育人之理。“六个学会给家长们的启示”“就五项管理谈家庭教育”如醍醐灌顶般地启发家长,对待成长中孩子关注的重点是什么,需要避雷踩坑的地方在哪里。
书中众多典型教育案例能引起家长共鸣的原因在于:孩子需要有冬雨浸湿的警醒,也需要如沐春风的赏识;聚光灯下的孩子固然是一种成功,灯影里鼓掌的孩子也有他们出彩幸福的人生。家庭教育若不错过孩子成长的敏感期,不盲目跟风人为引流的成功学,培根铸基、科学养育,孩子自会拔节生长向晴空,行稳致远待芬芳。
静待花开
有好的关系,才有好的教育。《静待花开》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就是在“双减”大背景下对涉及家庭教育的各种“关系”进行重构,在对不同教育主体的分析中为家庭教育搭建个性化的脚手架。
作者吴友邦先生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管理,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每天都能触碰到家长们在教育子女中的期盼希冀和喜怒哀情。通览全书,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位具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蹲下来看教育的温情。
孩子身上所谓的“问题”根源一般都在家庭,家长做好自己是最好的教育,这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想告诉我们的。“孟母三迁与家长纾解焦虑”如剥葱至核,孟母看到孟子出现行为不端时,不是想着去责罚孩子,而是从自身找原因,进行反思,最终为孩子寻找到适合成长的良善之所。这篇文章同时也启迪家长不一定要成为教育方面的专家,但需要像专家一样思考育子之法。
花开有声
“好孩子没有统一的标准”犹如春日的徐徐清风吹醒了总认为“好孩子在别人家”的家长们。教育孩子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的方式,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各类标签。“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循循善诱在育儿路上挣扎的父母们,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最终不仅模仿不了别人,反倒把自己的特长给弄丢了。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看似匆忙、辛苦,也很焦虑,却是在努力让孩子在困倦奔赴中成为庸人。“我们究竟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作者回应得好:让孩子具有“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应该是父母为子女计之深远的育人目标。
教育孩子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完全复制,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作者说道:“如果其中的一个案例,一个观点,抑或一句话能对其中一位家长有一点启发,能为那些工作很忙,没有更多时间对家庭教育进行研究的家长提供一点借鉴就心满意足了,也倍感欣慰了。”如此的谦虚和小心翼翼,体现了作者的大爱之心。
夜阑人静,我仿佛做了个梦,在那并不遥远的未来听到了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