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其实那株蜡兰每年春天都会破土而出,只不过它刚发芽就被我拔掉了。要是我能耐心地等待它开花,那么几年前就能发现它的价值了。”
吴友邦先生与家长谈家庭教育的《静待花开》书稿即将付印,有幸提前拜读,深感荣幸。吴友邦先生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有着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不仅有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更是一位有思想有研究的实践者。我读这本书稿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和丰富的育人智慧。
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为纾解家长焦虑,他紧扣当下的热点,“无须为孩子不可预见的未来焦虑”“因盲目攀比产生的焦虑既伤害孩子,也伤害自己”“因亲子冲突而产生焦虑的家长需要自我反思”,从身边事说起,娓娓道来,亲切可信;“由家长到学校给孩子送饭菜所想到的”“在不经意间打开孩子看世界的眼睛”,又从生活中真实小事切入,瞄准问题,说理透彻,如春风拂面,润物无声。
他善于从政策中引出话题。政策条文本是枯燥的,而其实施过程又是复杂的。“‘双减’后,家长如何从无所适从的焦虑中走出来”“‘六个学会’给家长们的启示”“就‘五项管理’,谈家校共育”“由教师索要‘惩戒权’所想到的”四个话题,既似与家长促膝谈心,又似与老师拉家常,教育人于无声处。
他善于从工作中研究难题。新时代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又不能是传统的“分数至上”,需要突出育人功能。“向倪萍的姥姥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几个传统的教育案例给我们的启示”“不妨换一种教育方式”这三个话题给出了答案,其中没有大段的理论阐述,只有事例的引导和示范,化难题于细处和易处。
他善于从困惑中寻求解答。家庭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但是家长不是教育专业人员,如何让家长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既是家长的困惑,也是教师工作中的困惑。“家长在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要做到‘三少’”“用心陪伴,保持有温度的家庭教育”“赏识教育浅议”“学会放手”“家庭成员在孩子的教育上应努力做到同频共振”“在因疫情延长的假期里,家长们可以这样做”等,因时因势引导家长正确地教育孩子,解惑于无形之中。
他善于从教训中探寻正确道路。生活中有很多家庭教育失败的案例,不能只叹息指责,需要揭示背后的原因。12岁女孩屡次在妈妈的菜里下药给我们的启示”“从一个中学生的遗书中我们读到了什么”“情绪化的危害及其纠正方法”“家长做好自己就是在教育孩子”,从失败的家庭教育实例中说道理,说方法。他告诫家长:做好自己,对孩子来说就是好的教育。
他善于从成功案例中提炼经验。生活中有很多家庭教育成功的案例,不能只羡慕不已,需要弄清其成功的道理,不是简单照抄照搬。“两位妈妈不同的‘育儿经’”“为孩子过生日的仪式感要体现在教育的内涵上”“一位‘成功妈妈’的秘诀”“孩子的生涯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讲述了家庭教育的一些方法;“好孩子没有统一的标准”“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我们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又进一步阐述了教育的目的是使教育对象具备发展所需要的素质,有能力创造并享受幸福生活的道理。
“小贴士”是家长贴心的育儿经,小到一言一行的技巧,大到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对教育观点误读的匡正,是家庭教育的百宝囊,贴心、管用。
读完这本书,我一方面为家长感到高兴,有这样一本贴心的家庭教育参考书,好比在育儿的登山路上有了台阶,有了扶手;另一方面为我们教育人感到庆幸,终于有教育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发出专业的声音。全书传的是家庭教育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道”,授的是家庭教育方法的“业”,解的是家庭教育认识模糊、观念误读的“惑”。
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作用,互为前提。教育是一门育人的科学,社会要尊重教育的专业性,人人谈教育但不是人人懂教育,更不是人人都能尊重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教育人要珍惜教育的专业地位,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能人云亦云,甚至迁就落后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是育人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学校要承担提升家长教育观念的社会责任,教育人要发挥专业的作用,大力推动教育科普工作。敬佩吴友邦先生的爱业、敬业、专业!期望更多的合肥教育人用专业的素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帮助孩子。
向先行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