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近日接受了媒体采访,在谈到“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越来越求稳”这个话题时指出,大学生不要满脑子“央国政”(央企、国企、公务员),也要想到我们现在有广阔市场,你去做一个有价值的小的科创企业,将来可能成为独角兽……(2月26日澎湃新闻)
权衡利弊、趋利避害,这是人之常情,大学毕业生也不例外。他们在择业时之所以青睐“央国政”,是因为这类单位能提供稳定的收入、稳定的工作环境,而很多非“央国政”单位则做不到。
近年来,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刷新纪录,这必然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避免陷入“就业—失业—再就业—再失业”循环,他们就会谋求相对稳定的“饭碗”。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第一选择是考公务员,如果考不上公务员,退而求其次选择央企、国企,目的就是求稳。
虽然大学生择业时满脑子“央国政”可以理解,但这种想法既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也不利于人才合理分流。当大学生优先选择去“央国政”就业,这意味着非公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无法公平地分享人才红利,发展不免受到影响。所以,一边是“千军万马”涌向“央国政”,而很多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人才瓶颈。同时,大学生满脑子“央国政”也影响到创业选项。
倪闽景还指出,现在不仅仅大学生求稳,连中学生都求稳。他举例说,“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初三学生、一个高一学生,问他们人生目标,就是稳稳地拥有生活。”可见,“求稳”心理在向下蔓延,需要引起重视。虽然“求稳”好于“躺平”,但“求稳”也反映出不少当代青年稳重有余而勇气、锐气明显不足。这对大学生而言,限制了干事创业的无限可能性;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则缺少了一些敢打敢拼的弄潮儿。所以,有必要采取有效的办法去改变大学生满脑子“央国政”。
首先,要改变“央国政”给外界的“稳”的印象。怎么去改变呢?比如,进一步完善“央国政”职工的考核机制、退出机制,以淡化其“稳”的烙印。其次,要给民营企业创造更稳定、更有奔头的发展环境;让大学生分享到发展红利,就会满脑子“民营企业”。同时,加强非“央国政”单位规范管理,切实维护这类单位职工合法权益,让其有安全感、稳定感。当然也要为年轻人创业创造更好环境。
另外,还要在小学、中学、大学培养青少年敢于拼搏、勇于创造的精神。当大多数青少年满脑子都是“拼搏、进取”等意识,自然没有“求稳”的存储空间。□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