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到安徽省气象台探访即将重启的“大球”,引发读者关注。那么这个所谓的“大球”到底有多大?“大球”里的雷达天线是如何工作的?雷达的工作和市民生活有什么关系?针对大家关注的与“大球”有关的问题,记者联系专业人士,为您一一揭秘。
“大球”到底有多大?
站在地面上看,省气象台这座楔形建筑上顶着一个球。3月8日,记者来到楼顶放置“大球”的平台,才发现,这个球的体量超乎想象。据安徽省气象台雷达站站长朱鹏飞介绍,这个“大球”直径达11.8米,如果放在地面上,有三四层楼那么高。
托举这么大一个球的雷达楼建成于1998年,曾经是合肥市地标性建筑。朱鹏飞介绍,刚建成时,合肥市高层建筑还不多,这座128米高的雷达楼可谓“鹤立鸡群”。“因为这座楼比较高,建成之初曾遭雷击。当时只在球的顶部设了一根避雷针,雷击后又在底座四周设立了4根避雷针。所以在早期雷达楼照片中,‘大球’顶部有一根线。”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在高楼林立的合肥,这座雷达楼才“泯然众人矣”。
3月8日,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4根均匀分布的避雷针外,还有四盏灯。朱站长介绍,那是航警灯,晚上会发出频闪红光,提醒过往航空飞行器注意避让。
雷达是如何工作的?
我们看到的“大球”,其实是雷达的保护罩。这个保护罩是由86块玻璃合成钢拼接而成,直径8.5米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抛物面天线就在这个大球里面工作。
那么,雷达天线是怎么工作的呢?朱站长介绍,雷达天线有两种工作方式,一个是平扫,雷达天线扫描一周后,会自动抬起一个角度,再进行扫描。“完成一个周期大约需要6分钟,然后将扫描数据传输到后台电脑中。”平扫的天线,就像把立体大气空间切片一样,将实时数据传送给数据处理机器。雷达另一种工作方式是立体扫。立体扫是针对一个角度进行上下重点扫描,这种扫描方式虽然没有平扫的范围大,但是在面对局部地区极端天气情况下,可以获得更清楚详细的天气状况信息。“一般是某地出现了极端天气,雷达才会将扫描角度定位于该地,上下重点扫描,不过这种方式不常用。”
雷达每天的工作时间一般是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但在特殊时段,雷达也要“加班”——会24小时处于工作状态。朱站长表示,在工作时间,雷达是不允许停机的。“雷达的观测数据会实时上传到中国气象局,如果数据缺失,会影响预报的准确率。”
雷达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雷达的工作和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夏天,短时雷阵雨多发,出门要不要带伞?我们经常会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预警信息,这些信息的背后,都有雷达的功劳。
3月8日,在安徽省气象台三楼的气象中心,一位值班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通过电脑显示屏观看雷达实时探测到的云层回波反射率强度图。工作人员介绍,雷达回波图颜色由浅到深,直观显示了降雨强度。绿色回波显示有降水,当颜色为黄色时,降水较强。在夏季降雨较多的日子里,雷达回波图经常会出现红黄交织的色块,这种红黄交织的色块被气象人员戏称为“西红柿炒鸡蛋”。而雷达回波图上如果出现了紫色区域,则表示可能出现雷雨大风甚至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通过雷达回波移动的速度,还可以推演未来降水发生的区域以及强度。当雷达反馈的降水量与降水范围达到国家规定的预警标准时,气象台就会向相关单位发布预警信号。“我们平时看到气象台发布的暴雨预警信号,就来源于这里。”
朱站长介绍,安徽省气象台这个雷达扫描半径可达230公里,与安徽省内的其余2000多个地面气象站形成立体化的监测网,准确及时地监测全省的天气状况。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明玉实习生张光洁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