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关于一名体重仅48公斤男大学生被学校“约谈”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悉,这名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生在一项体质健康测试中BMI偏低,因此学校与他进行了谈话。虽然这件事情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但是学校的行为也受到了一些赞赏。(4月15日未来网)
据了解,今年是该校首次通过比对BMI数据进行精准资助,旨在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同学。这项举措虽然增加了学校行政人员的工作量,却展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关怀备至,让人倍感温暖。
在现代社会,饮食习惯和营养摄入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可能面临着膳食结构单一、营养不均衡等问题,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作为“爱的教育”实施者,学校不仅要承担育人责任,更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通过比对BMI数据和进一步谈话,学校并不是要过度干涉学生的生活,而是希望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找出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在学校的关爱下能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样别开生面的“谈话”,无疑是精准“纾困”之举。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向需要帮助的学生传递出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怀,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事实上,在教育公平的宏大议题框架下,营养公平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学校通过这种精准资助和关怀措施,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必要的营养保障,缩小了因经济差异而导致的营养不均衡的差距。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学习效果,也有助于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后勤服务,特别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是给予了贴心照拂。例如,不久前,浙江大学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在食堂的消费情况,找出需要帮助的学生,并悄悄地为他们的校园卡充值,给予他们“支援”。这些举措与传统资助方式相比,通过技术手段在资助公平和学生尊严之间找到了平衡,既充满人性照拂,又精准高效,不妨成为更多学校的“标配”。
人文关怀和管理水平是衡量学校施助精准性和资助效果的重要标尺。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资助正逐渐成为学校资助工作的新常态。这种资助方式将人文关怀融入其中,未来将会更加完善和广泛普及,为更多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提供更暖心、贴心的帮助。
孔德淇/文王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