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戏画闲言】互联网就诊平台还藏着多少“李鬼”?
  近年来,在互联网上进行远程医疗咨询为很多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就审结了多起医生起诉某健康咨询服务平台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法院认定,某健康咨询服务平台冒用医生名义在线提供健康咨询,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权、姓名权,判决平台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4月20日央视新闻)
  线上健康咨询问诊,为医生和患者建立了快速沟通的桥梁,大大方便了患者。不少人遇到健康方面的问题时,往往不会第一时间去医院,而是先在网上找专家咨询一下,然后根据专家的建议进行处理。殊不知,你在网上咨询的专家医生可能是“李鬼”。看似是名医在线回答患者询问,实际上回答问题的并非医生本人。
  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的这些案件中,某健康咨询服务平台随机从网站上搜索一些内容,跟医院正规网站上的医生信息进行匹配,就形成了像模像样的健康咨询类问答。直到有患者就回答结果找到医生本人核实,平台的幌子才被戳穿。
  这家健康咨询服务平台除了侵害医生的名誉权、姓名权,也严重扰乱了互联网诊疗秩序,容易对患者造成误导。比如,该平台以北京某三甲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的名义,表示“蜂胶保健品能治疗干燥综合征”。明知“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平台却还给出这样不负责任的回答,难免让人怀疑背后是否有经济利益驱使。如果患者相信这种建议,很可能白白花了冤枉钱,还贻误病情。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行为恐怕不是个例,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究竟还有多少平台在假借医生专家之名?此前就有媒体曝光,一款具备在线问诊功能、名为“医联”的App,存在医生账号出租的现象,诊费与兼职者分成,并且不问对方资质就出租账号。表面上是医生的回答,其实是兼职者复制粘贴的内容。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等第三方机构应当确保提供服务人员的资质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并对所提供的服务承担责任。”对于平台冒用医生名义提供在线咨询行为,不能依靠医生偶然发现后进行自我维权,有关部门必须本着对公众负责的态度,加强对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的监管,严格核实相关人员的资质,查明平台发布内容是否经过当事医生授权或同意,杜绝个别平台“拉大旗作虎皮”,欺骗误导广大公众。张淳艺/文王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