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方怀银
妻出差一周,小女晚上便由我陪着。
第一天晚上,也许是白天在幼儿园跳皮筋太累,不到九点就睡着了。第二天晚上,讲完绘本,让她脱衣服睡觉。她嘀咕了一句,妈妈出差怎么这么久。我笑道,这才一天呀,就想妈妈了,睡吧。
小女感情细腻,眼窝浅。对家里三个大人的存在状态有着清晰的感知。爸爸应该在晚上六点多到家,妈妈稍微晚些,奶奶跳完广场舞八点回家。哪一个不按时回家或者外出稍微久些,她就会念叨。晚上睡觉时,最理想的状态是妈妈陪她睡,爸爸在旁边坐着看书,奶奶在客厅看电视。也许从小就很少离开我们,她很难理解小朋友的爸爸或者妈妈不能天天在家的情况。有次告诉我,她的同学爸爸一年就回家几趟。我和她解释,每个家庭都不一样,大人的工作内容也不一样。她似懂非懂,又问了一句,那为什么就不能把小孩带在身边呢。
躺在床上,她翻来覆去,忽然爬起来呜咽着说她想妈妈,眼泪顺着两颊滚落。我赶忙抽纸将她眼泪擦干,搂着她,轻轻拍着。过几天妈妈就回来,会给你买好玩的。好好睡一觉吧。动了思念的情绪,一时难以平息,连哄带拍,折腾到九点半,才安然睡着,发出轻微鼻息声。
在台灯的映照下,小女白皙的脸庞有些红润,黑长的睫毛盖住双眼,确实是个小可人。中年得女,尤为珍爱。自打她加入这个家庭,我们就尽可能少出远门。周末、节假日到哪去玩,也尽量三个大人都去。久而久之,在她的认知里,家里四口人是完整的,都应天天在一起。
等她睡熟,翻开止庵的《惜别》。这本书是作者在母亲故去三年后,追忆往昔的至情之作,其中也蕴含他直视生死的哲思。我时看时放,看时,看止庵对陪伴母亲的琐碎记录;放时,常回想父亲生前我的陪伴,以及现在对母亲的陪伴、对女儿的陪伴。在回想中反思,更理解“惜别”的“惜”除了惋惜之意,子欲养而亲不待;更有珍惜之忠告,珍惜身边人,珍惜当下时光。
女儿还小,她需要大人在身边。母亲渐老,她需要子女的陪伴。我年幼时,父母亲在我身边。等我老去,也需要女儿的陪伴,也许这就是亲情的递延与回还。在陪伴女儿时,其实也是女儿在陪伴我们,也许等她长大了,一个人远走,我可能会追不上她的步伐。现在的偶尔分离,是生别。过两天,妈妈就回来了。那几天,我用同样的话安慰小女,给她一个盼头。她也在心里计算着妈妈哪天回来。
十年前,经历着与父亲的死别,我许久不能从那次别离里走出来。在医院陪护的日子里,我曾细算父子一场真正相处的时日,加在一起不过十年。我年幼时,他为了养活一大家子,长年在外打工。等他在家安定下来,我开始在外求学、工作。间断的相聚,大家都视若平常。当他离去,我们的相伴就中断,无人可替代。
在父亲故去后的第四年,小女降临。这或许是生命的一种延续。我也重拾这份父子的相伴,尽量做得更好。因为我明白:爱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