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别沦为“老爸退群”的旁观者
□徐建中
  近日,一网友晒出父亲在退群前分享的内容——喝28年高粱酒图片,结果除了女儿的一个点赞之外,其他人均无回应。于是父亲愤而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宣布退群:“一个亲人群是分享喜怒忧愁的小团体,没人关注点赞沟通,这个群没有存在的意义,不好意思,我先退出了,你们吉祥安康。”没想到,“退群事件”很快冲上热搜第一,引发网友热烈讨论。还有网友晒出“同款退群爸爸”:“我爸已经两进两出,爱秀又玻璃心,没办法,他开心就好!”(5月9日《扬子晚报》)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大多数“老爸”级男人都喜欢在微信群分享心得,以博得群友的关注。其实,平时遇到有趣的事或好看的内容,第一时间发到家族群里,并不是什么坏事。可发者有意,看者无心,群里的亲戚几乎都不作回应,俨然成了一名名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发布者满怀希望地将个人信息分享在群里,是希望得到群成员的认同、赞赏以及一起探讨,并能够与自己的三观一致。然而,当没有人回应时,他就会感到特别沮丧失落,认为自己没有被认可和接受。由此,隔阂就产生了。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旁观者效应”,是指在一个微信群成员当中,每个人都可以回复,那么回复的责任就被分化了。在这种分化的情况下,人们都会选择观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观望者不会回复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再加上在一个家族微信群中,成员之间都很熟悉,无形之中就把自己当成了旁观者,觉得即便不回复,也没什么影响,不会带来负面结果。殊不知,分享是需要反馈的,当每一个人都成为不出声的旁观者,很容易让发布的人因沮丧而情绪受挫。
  事实上,家族微信群不同于工作群,它不仅仅是一个互通有无的通信工具,也不只是谁家有了事,才在群里吆喝通知一声。除了信息功能,它还承载着情感功能。作为群里一员,切勿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如果发现有人经常在群里分享,可以尝试回应一下,表示自己的关心和支持,这有助于建立互相尊重和理解的氛围。作为分享者,生气退群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而应培养积极的社交心态,对分享的内容有所选择,少炫耀,多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才有助于增强亲人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到那时,就能引起大家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