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北京2022》主创们在分享拍摄经历时就透露:“之前想拍的是一个英雄的故事,但是在我们拍摄这些英雄的时候,却逐渐把他们当作普通人在拍,而当我们走近为北京冬奥事业付出努力的志愿者、建设者和管理者这些普通人时,恰恰把他们当作英雄在拍。”
导演陆川坦言,因为冬奥会的一些制度规定,因为运动员要备赛等各种原因,很难做到如影随形地跟拍,也就很难保证素材的新鲜和独有,“但是,如果用了公开渠道的资源和素材,那做这部电影的意义又何在呢?电影一定要有电影的东西。”
虽然有段时间非常焦虑,可以说是陆川职业生涯里最大的一次挑战,但陆川依然跟主创团队有一个软性约定,“虽然软性,其实很硬。希望给观众看到的都是新鲜的、前所未有的素材,这样才能对得起‘电影’这两个字。”
为了做到“新鲜”,在“冬奥大家庭”的帮助下,各个赛区都给予了支持,尤其是大家手机里拍摄的素材。陆川表示,可能有人认为这些素材的画质很粗,“但对我来说,很珍贵。”
团队确定影片必须拥有国际视野,所以整个团队除了北京,还辗转多国拍摄,甚至在冬奥会闭幕一个月后,还有几组队伍到一些运动员家里去跟拍了日常生活。陆川认为,这样才是一次完整的拍摄。
说到“影片主演”栏里的武大靖、苏翊鸣等运动员,陆川认为,其实他们不能叫主演,应该叫主要人物,因为他们没有表演。
北京冬奥会上,羽生结弦挑战4A跳失败,引起全球关注。在电影《北京2022》中如何处理这段内容呢?陆川表示,一定要展现那些公开渠道不曾看到过的羽生结弦的状态,他私下真实而有温度的一面,包括他的焦虑、恐惧、情感,以及如何去克服的这些历程,“在羽生结弦的赛后发布会上,媒体都正面对着他,而我们在发布会侧面的一个机位捕捉到了不一样的画面——羽生结弦双手交叠在背后,脚紧紧地靠在一起,他呈现的是挣扎、纠结的状态,但目光又很坚定很清澈。他对自己挑战4A的那个结果,是有预判的。”
转播镜头下的北京冬奥会领奖台让观众看到了“拼搏与荣耀”的故事,而《北京2022》则想让观众看到另一面的北京冬奥会,一个个同样值得被记录与歌颂的故事,一张张鲜活的、生动的、热情的面孔。
《北京2022》聚焦每一个闪亮鲜活的“冬奥人”。此前电影发布一组群像海报,铭刻下北京冬奥赛场内外的精彩面孔——2834名参赛运动员为荣耀而战,18000余名赛会志愿者参与服务,许许多多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日夜坚守。正是所有“冬奥人”的全力以赴,才拼接出无与伦比的冬奥全景。他们在幕后默默付出,践行着弘扬冬奥精神的初心,展现着属于中国的力量。 据《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