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街谈巷议】
让科普“网红”真正“红”下去
  用大铁锅演示中国天眼原理、带孩子们用塑料瓶造“火箭”冲上百米高空……近年来,越来越多科普短视频成为网络爆款,不少专家、教授、院士拥有百万粉丝,高端、艰深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有趣的面貌进入公众视野。(6月1日《工人日报》)
  科学研究需要深入细致,但科普离不开通俗易懂和趣味性,短视频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个要求。越来越多的科普短视频,让科学知识不再“高冷”,真正走近广大的民众。科普“网红”的出现,无疑是科学普及领域的一大创新和突破。
  首先,科普“网红”不同于传统科普方式的“一言堂”,它更注重与观众互动,主要通过语言、图像、视频和实物等形式进行科学传播。这不仅使科学知识变得有趣易懂,还可以激起观众的共鸣和参与感,提高科普效果。
  其次,科普“网红”所涉及的科学内容通常更加生活化、富有趣味性,更贴近大众生活和需求。比如通过大铁锅演示中国天眼天文台原理,不仅简单易懂,而且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天文学的奥秘。再比如用塑料瓶造“火箭”,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和物理学的关联。
  但是,科普“网红”现象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科普内容不够严谨,从而导致一些错误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这对科学的推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隐患;有些专家在视频中进行的演示过于“娱乐化”,且有一定的“流量追求”成分在里面。同时,一些科普人士受到追捧后,也会面临新的压力,可能会为保持“网红”的地位,放弃科学研究所需的积淀和耐心。
  总体而言,科普“网红”现象是值得肯定的,它不仅打破了传统科普方式的束缚,更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种新型科学普及方式。在此基础上,需要不断引导科普“网红”们注重科学的严谨性、真实性和可信度,更好地为大众传递科学精神和思想,让科普“网红”真正“红”下去。当然,科普教育不仅仅是个别专家和学院、机构的主动行为,更应该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大对科普教育的投入,支持科普教育的规模化和系统化,推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张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