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毕业季,网上一个新名词——“全职儿女”引发很多讨论。何为“全职儿女”?简而言之,就是在家陪父母,并从家里领工资。比如最近一位网友就分享说,裸辞在家后,父母每月给她开4000元工资,而她要做的就是每天陪买菜、做饭、逛街,每个月为家庭安排1-2次旅游,其余时间自主支配。对这种现象,网友评价各不相同。(6月13日半月谈)
又是一年毕业季,关于就业的话题,总能引发关注,一些新型的就业方式也是不断呈现。对年轻人而言,更是常常会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做法。比如最近颇受关注的“全职儿女”,便属于此列。
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若是“反常”,必然会引发社会的批评与质疑。对“全职儿女”,亦如此。很多人的观点就很犀利,他们认为这一行为本质上仍是“啃老”,只不过是换了个“新马甲”。在这些人看来,无论是感觉工作压力太大,还是无法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都是逃避现实的写照,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没有人能一直生活在避风港里,试着融入社会、不断成长才是应有之义。这样的分析,确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全面。
另一种观点认为,每个人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同,自身的发展追求也不同,个体有选择的自由,“全职儿女”扮演的是“保姆”角色,拿的也是保姆的那份钱,无可厚非。这样的说法一出,也是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在这些人看来,对人生来说,选择什么样的路径,不仅跟个人有关,也跟家庭有关。置于这样的现实语境下,不同个体的选择范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庭美满和谐,“全职儿女”既能尽孝,又能锻炼自己,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肯定,有人批评。对“全职儿女”的争议所折射的,或许也是社会的百态图。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氛围,培养了不同的人才,选择了不同的路径,这都没有问题。
“全职儿女”确有其存在的价值,有人借此尽孝、有人借此过渡,都有可取之处。对这一新生事物,既无需赋予太多的价值与意义,也不应横加指摘。于全社会而言,态度也应是“既不能捧杀也不能棒杀”,客观理性地看待此事。如此,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