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戏画闲言】
化解住院陪护难,医疗机构要勇挑重担
  去年1月,《人都送到医院了,为啥还得请护工?》一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年来,护工话题热度持续不减。近日,记者就护工废存问题进行再调查。患者住院自聘护工且费用负担沉重;护工入职门槛偏低,培训走过场不规范等仍是普遍现象。专家认为,在医院护理资源得到补充之前,破局之道在于医疗护理员,建议医院可配备护理员,统一排班分配工作。(6月13日《法治日报》)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人住院的陪护难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护工专业性不足、流动性太大,家属花了钱,效果却未必满意,并且一旦出现纠纷,维权困难重重。更关键的是,当前医院普遍将陪护业务承包给了家政公司,活跃在一个科室的,往往总是那几个护工,家属没有多少挑选的余地。在收费方面,家属也容易吃亏,比如护工标明一个价,实际却按另一个价收费,护工额外做一点事还要另外加钱等现象,让一些家属叫苦不迭。
  化解住院陪护难题,应该从医疗系统挖掘更多潜力。当前,医院承担住院陪护任务确实也有难度,护士人手本来就不足,再额外添加工作量,护士就会更加忙碌。尽管如此,也应看到生活护理和医学护理界线并不清晰,有些生活护理还是诊疗的一部分,需要更为专业的护理服务。而“零陪护”制度在一些地方或部分医院也已存在,说明医院全面提供住院陪护服务并非不可为和不能为。
  承担住院陪护责任,也是医院的分内职责。2019年7月,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曾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医疗机构有培训医疗护理员的责任,医疗机构应当使用培训合格的医疗护理员从事相应工作,合法、规范用工。
  治理护工乱象,专业的作用不可替代,医疗机构应该勇挑重担,用一支专业的医疗护理员队伍来取代护工,用“正规军”来取代“杂牌军”,才能由乱转治,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优质的住院陪护服务。
  罗志华/文王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