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市永红路小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践行永小“致远”文化精神,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落脚点,通过强化课堂主阵地、设计和建设“致远”课程体系、多措并举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永小高素质致远学子,推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团队专业化发展,探寻质量提升路径,持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品质。
多彩活动助力“五育”并举
香蕉、橙子、蓝莓、黄瓜、小番茄……五颜六色的果蔬拼成花卉、树木、蝴蝶、天鹅,甚至还有用哈密瓜壳做的立体帆船。在劳动能手PK秀中,永红路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将日常生活中的果蔬变成了精美的艺术拼盘。
这样的劳动比拼是永红路小学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之一,也是对一段时间内劳动教育成果的检验。一年级整理书包,二年级系鞋带和红领巾,三年级叠衣服,还有四五年级的果蔬拼盘与厨艺大赛,通过学校开设劳动课程,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家校合育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等方式,让学生们逐步学习到了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各类劳动技能,培养了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
除了劳动素质的培养,为贯彻落实“双减”要求,坚持“五育”并举,永红路小学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作为抓手,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校园文化艺术节、“爱国主义”观影和读书活动,“好家风、好家训”国旗下讲话,体育学科节、新年音乐会、美术学科节、书法作品展……学校将常规教育活动与特色课程活动相结合,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据介绍,永红路小学致远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为开发宗旨。基于学生兴趣,超越学科界限;基于学习主题,深耕发展意义;基于课堂环境,拓展时空资源;基于补充功能,提供多样机会,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特色文化发展提供舞台。
“三点半课程”搭建平台
“手球队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特色,之前经常在省市乃至全国的手球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也培养出两位进入手球国家队的学生。”永红路小学手球队教练王培培说。作为全国、安徽省传统手球项目学校,永红路小学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点,坚持特色手球课程建设。
自“双减”政策落实以来,永红路小学充分利用三点半放学以后的时间,一方面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查缺补漏,另一方面发展学生爱好特长。三点半以后,永红路小学安排有免费普惠托管班,学生可以自习、写作业,另有老师答疑,之后一个半小时学生社团、个性化课程、温馨陪伴时间,开设有手球、合唱等学校社团课程,还有中国舞、编程、书法、羽毛球等36种个性化课程。
王培培介绍:“我之前是手球运动员,我经历过的训练可能对小学生来说比较辛苦和枯燥,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每一个动作,我们会采用游戏加比拼的形式进行训练,针对训练的动作还会给学生看手球比赛的视频,让他们看到这个动作在赛场上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学生们训练都不觉得辛苦,反而很有兴趣。
“三点半课程”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趣味的学习平台同时也是一个个性的发展平台,对于家长来说则是一个安心托管平台,更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减轻课后负担。
高效课堂,强化教学主阵地
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并不是减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而是通过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强化课堂主阵地,将“课外辅导”变为“课堂完成”“校内完成”,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课外辅导负担,实现高质量学习。
永红路小学通过“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等模式,让骨干教师“手把手”、一对一指导青年教师,提升青年教师的课堂质量,推动骨干教师的培养步伐;通过“共读共研共反思共成长”研课体验活动,以“我读教材”特色校本教研为依托,以“一师一优课”为案例,实现教学结构改革,优化教学方式;通过开展学科组集体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轮流主讲、研究作业,一月一主题常规教学检查,查看备课、走访学生、互查互评,强化教学管理,提升教师能力和素质。
“我们还倡导建设班本课程,与班级文化融合,通过班本课程的实施促进形成鲜明的班级特色文化。”永红路小学教导处副主任贾文静介绍。
虽然目前,永小只有一至五年级,但是基于学校悠久的历史,多年的积淀,学校发展一直稳步前行,喜结硕果。学生作品《党啊,我要放生为你歌唱》荣获安徽省“红领巾心向党”少先队员才艺作品征集展示小学组二等奖;学生舞蹈《禾稻梦》获合肥市第十三届中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舞蹈展评三等奖;罗锦芸老师荣获合肥市优秀班主任;赵媛媛老师、郭俊老师荣获合肥市学科带头人,陈玥婕老师获合肥市骨干教师称号;郭梦宇同学荣获安徽省红领巾四星章等。未来,永小将继续发挥名校优势,让庐阳学子享受更多的优质资源。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于源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