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萍的竹加工厂带动周边不少群众脱贫致富。
在儿子心中,妈妈胡晓萍就是他的榜样。
丈夫突遭车祸瘫痪在床,胡晓萍在36岁那年开始,用瘦弱的肩膀扛起养家的重任。十六年如一日,她不离不弃照顾瘫痪丈夫。为谋生计,她办起了竹加工厂,在男人都觉得辛苦的行业里艰苦奋斗,让小小加工厂成为一家人的生活支柱,还带领众多乡亲们脱贫致富。她以自己的母亲为榜样,也成为了自己儿子的榜样。生长于皖南山中的泾县人胡晓萍,如扎根山中的翠竹,活得勇敢向上、一往无前!
丈夫受伤她扛起养家重任 丈夫出事那年,儿子高志文即将参加高考,胡晓萍在学校附近陪读。那天她正在出租房里忙着家务,接到电话时,手里还拿着一个热水瓶。当得知丈夫遭遇车祸、伤势严重,手中的热水瓶摔碎了一地。怕儿子回来后察觉异样,她忍着悲伤打扫了满地的碎片后,匆匆赶到医院。
收到了多次病危通知书后,胡晓萍的丈夫高为群终于从“鬼门关”被抢救了回来。但因伤势严重,瘫痪在床。家里的“顶梁柱”倒了,胡晓萍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丈夫的医疗费、儿子的学费和家里的欠债都提醒她不能倒下。那是2006年,胡晓萍36岁,这个瘦小的女人从那时起扛下了全家的责任。
一边要照顾瘫痪的丈夫,一边还要养家糊口。初中毕业的胡晓萍没什么手艺,在丈夫遭遇变故后,她千方百计地寻找生计。曾在村民家中收购土鸡蛋、茶叶、笋干等各类农产品来卖,挣钱养家。
一次偶然的机会,胡晓萍去了邻市的竹木加工市场,发现泾县老家山林里随处可见的毛竹里也蕴藏着商机。一开始,她只是做贩卖毛竹的生意,到农村收竹子,再卖给加工厂,赚些辛苦钱。女人在农村里做毛竹生意有多难,十多年前就跟着胡晓萍干活,也是她同乡的泾县榔桥镇河西村村民吴乐华很有体会,“很佩服,我都做不到。”那时,胡晓萍要经常进山砍野竹、收小竹,还要跟着大货车四处送货、跑市场,一般男人都会觉得很辛苦的活,她一干就是十多年。
2008年,胡晓萍办起了自己的竹木加工厂——“河西竹业”,将收购来的毛竹,进行破竹、刨片等简单的粗加工后,卖给竹制品厂。
历经艰辛她创办竹加工厂 十多年来,胡晓萍在创业路上吃过了很多苦,流下了很多泪,但这些苦和累她鲜少与人说。
那时候,经常骑着电瓶车进山收毛竹的胡晓萍,总是会在车里放一个雨披。因为经常要忙到晚上才能回家,不管是不是下雨,在回家途中,为了安全,她都会穿上雨披。有一次,回家的路上电瓶车突然没电了,在漆黑寂静的山路上,胡晓萍一个人穿着雨披,推着电动车走了十多公里的路。
加工厂开办之初,因加工的技艺还不太标准,胡晓萍辛辛苦苦准备了一车货运往了山东,却被客户告知产品不符合要求拒收。胡晓萍没有和工人们解释原因,自己偷偷哭了一场。又咬牙去外地购买了新的设备,请来了技艺更熟练的师傅,让生意一步步走上正轨。
她曾在外进货时被偷了5000元,找亲戚借了路费回家后,却没敢和工人说,怕他们不信任她,厂子办不下去;她也曾带着丈夫去外地看病时顺路找客户要账却被拒,无奈报警求助……胡晓萍说,十多年来,工作上她遇到过很多困难,但秉持着诚信经营的理念,她赢得了众多客户的信任。如今,货源、客户都比较稳定,事业走上了正轨。
16年悉心照顾她不离不弃 开办加工厂后,为了方便照顾丈夫,胡晓萍用买来的旧集装箱改装成了工棚,夫妻俩吃住就在厂里。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瘫痪的丈夫,做饭、熬药、擦洗身体、按摩翻身……“前两三年还能勉强站起来,后来只能坐在轮椅上,再后来就一直躺在床上了。”胡晓萍说,因为自己有时候要出去跑生意,她请了护工帮忙照顾丈夫,但因为工作辛苦,很多人干了没多长时间就不愿意干。也有人曾劝胡晓萍把丈夫送到福利院,但都被她拒绝了,她觉得有她陪伴在身边,丈夫一定会更好一些。
十多年来,胡晓萍坚持每年都带丈夫去外地看病,但高为群因长期瘫痪,且身体出现了各种并发症,体重最高达到两百多斤,上下床都需要几个人来抬,就医路上也有颇多的艰辛。
其实,胡晓萍的辛苦也都被高为群看在眼里。亲朋好友送来的吃的东西,胡晓萍若不在身边,高为群总是会小心翼翼地把东西放在自己的轮椅下面,等到妻子回来后送到她的手上。每次外出奔波,拖着一身疲惫回到厂里,胡晓萍总能看到丈夫坐在轮椅上等着她回来。
2022年正月二十四那天,遭遇事故16年后,高为群离开了人世。那些天,胡晓萍常常以泪洗面。这一年多来,当从外面回到厂里,她才发现那个曾经一直等着她的人不在了,只有轮椅,还被她好好留存着。
妈妈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常有人问胡晓萍,面对那样的人生困境,她这十多年是怎么过来的?这个时候她总会想到自己的母亲,“其实我的妈妈才是‘中国好人’。”
胡晓萍的娘家在泾县汀溪乡的一处深山里,她的父亲在21岁时因为意外失去了双手,那时他刚结婚没多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在胡晓萍看来,用来形容她的父母十分贴切。虽然遭遇了变故,他们夫妻二人依然携手相伴。她的父亲没有因为身体残疾自暴自弃,而是咬牙用仅剩的残肢学习打算盘、记账,以此来养家糊口。母亲则在干农活之余,编竹篮、熬米糖,想尽办法谋生计,照顾一家大小。
胡晓萍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她有一位患唐氏综合征的哥哥,还有多位姐姐,其中一位姐姐也因脊椎变形不能直立。生活的困苦似乎常常降临在这个不幸的家庭里,但他们所有人都没有放弃。“我姐姐她们帮我妈编竹篮卖,我那时候小,放学回家就和哥哥一起去放牛,有时候半夜起来还帮我妈烧火熬米糖,有一次因为太困了,不小心手伸到火里被烫伤了。”胡晓萍说。
在胡晓萍眼中,母亲是她的榜样,而她,也成为儿子高志文的榜样。
“我的妈妈没什么文化,也不会说什么大道理,但她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高志文说,母亲照顾父亲、经营加工厂、关怀身边人都深深地影响着他。大学毕业后,高志文原本在外地找到了一份收入还不错的工作,但为了回到父母身边,他辞职后报考公务员,回到泾县老家,成为一名人民警察。
热心助人要做一辈子好人 在高志文的眼中,母亲胡晓萍不仅仅是一位孝老爱亲的“中国好人”,生活中她一直践行着“我要做一辈子好人”这句座右铭。
“河西竹业”的生意步上正轨之后,胡晓萍没有忘记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村民吴乐华因女儿患有疾病,家境困难。十多年前,胡晓萍就请他在加工厂里干活,“胡总经常说要厂里优先安排困难户干活,还给我们工人买保险。”吴乐华说。多年来,“河西竹业”解决了50多位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
胡晓萍对工人们的生活也十分关心,谁家有需要,她总是及时伸出援手。高志文记得,2020年3月,厂里一位工人家精神残疾的妻子离家出走长时间未归,他的妈妈得知情况后,把油箱加得满满的,早上七点多钟就开车寻找,饿了就啃个苹果,一直到傍晚,终于在邻近黄山的一个岔路口找到人。“找到后我妈非常高兴,赶紧给我打了一通电话报平安。”
在当地镇村干部的眼中,好人胡晓萍热心公益事业。2020年春,疫情来袭,她报名参加志愿服务队,还多次捐款;与泾县相邻的宁国市发生水灾,她开车三个多小时,送去三千多元物资;为了支援家乡的乡村振兴工作,她无偿捐赠近4万元竹产品;她还经常走进敬老院,看望老人,给他们送去慰问品……
这些年来,胡晓萍诠释着众多的形象,是守望相伴的好爱人,是艰苦奋斗的创业者,是热心助人的大好人,是言传身教的好母亲……她就像一根扎根皖南山中的翠竹,生长屹立不倒、奉献时毫无保留。
“为了家,永远不要怕。”这是胡晓萍给出的答案,但真实的答案不会如此简单。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曹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