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街谈巷议】
“长寿不健康”的难题亟待破解
  6月28日,在2023年老年健康与智慧照护学术论坛暨北京市老年护理中心培训班首期结业典礼与第二期开班仪式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市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小娥指出,“长寿不健康”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人口老龄化带来社会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疾病经济负担大幅增加,对医疗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6月28日《新京报》)
  在我国很多地方,“长寿不健康”现象一直存在。比如几年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人均期望寿命与西方发达国家基本持平,但健康寿命远低于这些国家,发达国家的国民“活着”和“健康活着”的年岁相差10岁左右,北京人却相差18岁左右,不健康生存状态比别人长了8年。这几年,这种现象没有多大改观,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近日再次表示,我国老年人“长寿不健康”问题仍较突出,带病生存、多病共存情况十分普遍。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对预防不够重视,是导致“长寿不健康”的重要原因。预防不仅可以降低疾病发病率,而且还能减少并发症。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有4000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慢性病导致的并发症所致,假如预防工作做得更好,很多老人就不会发展到失能和半失能的地步。现在提倡健康全过程干预,并且从“以疾病诊治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更有效的预防,来降低疾病和并发症发生率,从而实现既长寿又健康的目标。
  个人生活习惯,对生存质量也存在明显影响。年轻时不惜损害健康去赚钱,等到老了,方知健康的可贵,此时若想花钱买回健康,却已无力挽回。久坐、缺乏锻炼、烟酒过度、饮食和睡眠不规律等,这些有损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常见,同样会对健康和生存质量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只有年轻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一直坚持下去,才会有健康晚年的远期收获。
  单纯追求生命长度、忽视生命质量,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也不符合民众的期待。医疗条件日益改善,医疗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民众的寿命大幅延长,这都值得肯定,但也难掩对生命质量不高、带病生存的时间过长的忧虑。搬开“长寿不健康”这个幸福路上的“绊脚石”,让民众不仅活得久,而且活得健康、活得快乐,这样的长寿更有意义。 □罗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