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近日,有从事教师职业的网友反映:暑假前最后一次例会,校领导强调不要晒暑假旅游的照片,原因是不能引起其他行业的不适和非议。(7月9日《华商报》)
面对朋友圈里部分教师晒的暑假旅游照片,一些人产生了嫉妒羡慕恨等复杂情绪,轻易地给老师们贴标签甚至对他们进行污名化。说到底,“不要晒暑假旅游照片”的背后,隐伏着部分人对教师群体累积的情绪与偏见。虽然暑期休假是老师们的合法权益,虽然在朋友圈晒旅游照片是老师们的正当权利,但为了避免“惹麻烦”、为了自我保护,“不要晒暑假旅游照片”成为一种风险防范的策略。
在教育竞争渐趋激烈、教育内卷化严重的背景下,家长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与日俱增,不可避免导致“双标”的存在——这边厢,家长们希望老师们能够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尽可能减轻自己的负担;那边厢,老师们也并非孤立的原子,他们在承担教书育人的教师角色之外,也有包括家长在内的其他社会角色需要扮演。当教师的角色扮演达不到甚至背离公众的预期,一些人就会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与认同;一旦找到合适的“靶子”,他们就会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不要晒暑假旅游照片”的初衷,在于避免刺痛这些“一摩擦就起火”的人。“不要晒暑假旅游照片”既有教师群体所承受的高关注度、高期待和厚重的压力,也有着全社会对带薪休假的深切期盼。当许多职业都难以让带薪休假梦想照进现实,面对“保障到位”的教师,一些人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和相对剥夺感。实际上,教师晒暑假旅游照片没有原罪,合法权益没必要因“七嘴八舌”而受到限制;教师不该为某种社会情绪“背锅”,他们的艰辛与不易也应该被看见。
几十天的暑假,教师们固然有一定的时间可以好好休息,却也有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习培训、搞科研写论文、提前备课做课件、准备各类比赛等方面。更何况,平时里起早贪黑、对亲人缺乏陪伴的老师们,利用假期的契机进行一下“失陪”补偿,这也是人之常情。
旅游只是教师们假期生活的一部分,而并非全部;除了羡慕教师们的旅游之外,公众也应该看见老师们的不易与艰辛。对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的假期给予充分的包容和体谅,有助于让老师们轻装上阵,从而点亮更多希望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