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戏画闲言】
博物馆讲解要追求多方共赢
  7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发布《关于规范馆内讲解秩序的通知》,声明“未经馆方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确因工作需要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的单位,须提前5日提出申请,报备讲解内容、讲解人员、活动流程、安全责任等材料”。(7月11日《扬子晚报》)
  一石激起千层浪,《通知》一出,马上引发网友们的热议,支持与反对的声音都有。但是博物馆方面也有自己的理由,认为禁止社会人士在博物馆进行讲解,一方面是为了维持馆内的管理和服务秩序;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防止社会人士的讲解出现常识性、知识性错误,对游客造成误导。
  客观而言,这两个理由,在现实中确实都能够成立。目前在一些博物馆的门口,有人蹲守在那里向游客兜售有偿讲解服务,而在各类网络平台上,游客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很多提供博物馆讲解服务的信息。
  这些社会人士的有偿讲解,水平有高有低,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不排除一些人存在严重的常识性和知识性错误,甚至是通过胡编乱造一些稗官野史来满足游客的猎奇需要。所以从提升讲解水平和服务质量的角度来看,国博此举,似乎有现实必要性。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博物馆提供的讲解服务,不管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很多时候并不能满足游客的游览需求,而这正是催生出很多社会性讲解服务的原因之一。
  比如说一些博物馆提供的讲解员和志愿者免费讲解服务,是定时的,如果游客错过了时间,也就听不到了,一般只适合团体游的游客。更加重要的是,由博物馆方面提供的免费讲解服务,内容虽然“正统”,但往往流于枯燥和单一,照本宣科,根本无法满足游客的现实需求。虽然现在一些博物馆也向游客提供有偿租用讲解器的服务,但缺乏互动性,游客的使用体验普遍不高。
  如果博物馆方面提供的讲解服务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又禁止社会人士入内讲解,那势必引发争议和质疑。所以说,博物馆方面应该做的,不是仓促草率地禁止社会人士入内讲解,而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提升官方讲解的水平和质量,以此来满足游客的现实需求。
  与此同时,还可以像苏州博物馆那样,实行社会讲解准入制度,即对社会讲解进行规范管理,将其纳入博物馆讲解管理体系,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博物馆公众服务,博物馆给予培训、认证、授权等支持和保障。这样一来,既让一些社会讲解人士有了用武之地,也满足了部分游客的需要,而且还弥补了博物馆方面“官方讲解”人力和资源的不足,可以说一举多得,多方共赢。
  苑广阔/文 王铎/图